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9期 ID: 141681

[ 赵有为 文选 ]   

巧用比喻 锦上添花

◇ 赵有为

  人们在日常写作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比喻是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历来被喻为“修辞之母”“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正如作家秦牧所说:“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那么,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才能使我们的文章出神入化,熠熠生辉,激荡起人们情感的波澜呢?
  这首先就要考虑到喻体的选择。有人说: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蠢才。因而,那些单纯模仿他人招之即来的喻体,必然会因缺乏光彩而削弱语句的表现力。所以,喻体的选择应在避俗的前提下参照下面几个原则加以选取,以求更佳效果:
  1.紧扣文境,得体为上。文境是我们选择喻体的主要依据,与之相符,比喻的作用才能凸显。例如:
  好日子就像加足了油门的轱辘,一小时八十迈;烦心的日子就像陷到泥坑里的轱辘,光打转儿转不出来。(张贤亮《肖尔布拉克》)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是人们形容时间时常用的比喻,相沿已久,就逐渐陈腐不堪了。而张贤亮的小说《肖尔布拉克》讲述的是一个长年奔驰在戈壁滩上的汽车司机的生活故事。在表现时间快慢时,作者就依据文中的人物身份选用“行车状况”为喻体,可谓匠心独运,令人拍案叫绝。再如:
  到了晚年,她(曾祖母)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牛汉《灯笼红》)
  《灯笼红》一文叙述的是一生在农村生活的曾祖母对儿时的我的关爱之事。句中喻体“田地”,虽非新颖独特,但由于与文中环境——农村自然吻合,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曾祖母晚年的性格特点。
  2.形神兼备,余韵无穷。好的比喻往往并不只是停留在本体、喻体的表面相似上,还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增添语句的魅力。例如: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
  诗中,作者以“新娘”喻康桥河畔的金柳,尽现其在康桥宁静优美的环境中外在的艳丽、娇柔等多个特点;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内心对自己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康桥——的一草一木的那种深深“爱意”,使作者抽象的情感变得既可意会,又可言传。一喻多解,使读者很轻易地就融进那幽美缠绵的意境之中,如痴如醉。
  3.改变思维,自然脱俗。在运用比喻时,如果通过作者独特的眼光寻找,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就会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获得对事物的更多认知。例如:
  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宋·秦观《浣溪纱》)
  这两句历来被人评为“奇句”。今人沈祖棻《宋词赏析》分析这两句时,说:“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她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词人的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就让该词具有了一种特别的音乐美、画境美和诗意美。
  再如阿根廷作家、诗人博尔赫斯在评论20世纪80年代的英阿马岛战争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阿根廷和英国就像两个秃子在为争夺一把梳子互掐。这个比喻采用了化大为小的思维方式,既通俗又深刻地揭示出此次战争的价值,真可谓一针见血。
  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转换带来的不仅仅是通俗易懂,更是一种自然天成、富有个性的、多维的表现,文句更会因此而光彩倍增。
  选择出恰当的喻体后,应用到文章中还需考虑到比喻句合理运用的问题,因为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文章,作者在写作时总要考虑自己的写作目的、针对对象、适用场合等因素,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比喻运用的基本方式。
  如果仅是由于语境的需要而表现对象的特点、抒发情感或阐述事理,一般用一个比喻句就可以了。例如: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 《荷塘月色》)
  (2)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朱成玉《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3)学习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例(1)中,用“流水”形象描绘出月光自上而下直射的特点;例(2)中,以“诗”为喻,表达出“我”对母亲的深切赞美与怀念;例(3)则以“逆水行舟”简练生动地阐明了“学习需持之以恒”这一深刻道理。
  如要再现某个场景、表现某种事物的多个特点或阐述某个复杂的道理,就往往需要连用多个比喻才能表现充分,说理透彻。此时,搭配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常见方式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为充分描绘某一场景、某个对象或抒发某种强烈情感,常常运用比喻句并列的方式来表述。例如:
  (1)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郁达夫《故都的秋》)
  例(1)连用六个比喻从“形”的角度具体全面地描绘出泰山山顶岩石的奇特之貌。例(2)运用了三个比喻从“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三个方面细致地勾勒出共同的本体“荷花”这一高洁形象。例(3)则是通过一组比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挚爱之情。
  2.对比式:为突出强调对象的某个特点或作者的某种认识,常用比喻句对比的方式来表述。例如:
  (1)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鲁迅《忆韦素园君》)
  (2)西湖和她(镜泊湖)相比,一个像“春山低秀,秋水凝眸”的美艳少妇,一个像朴素自然、贞静自守的处女。(臧克家《镜泊湖》)
  (3)有些青年人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叹息说:“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唐弢《琐忆》)
  例(1)以“高楼的尖顶”与“楼下的一块石材”,“名园的美花”与“园中的一撮泥土”两组比喻形成鲜明对比,准确地介绍了韦素园的人品:兢兢业业、朴实无华。例(2)中,以两个比喻形成对比,从而突出镜泊湖自身的特点。例(3)则以“狮子”的肥大与“猪羊”的肥大相对比,阐明了“在当时中国处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经济落后的情况下,自夸其大是十分危险的”的深刻道理。
  3.续接式:当事物、事理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关联时,常以一个比喻为基础,生发扩展出新的比喻,从而把事物、事理间的联系清晰、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2)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是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鲁迅《拿来主义》)
  例(1)中,“山的形色美”以女子的“眉黛”作比,“山上的小屋”以“眉梢的痣”作比。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互相衬托,使人自然地联想到女子俏丽的面容,从而既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此山此屋的极度喜爱之情,也形象地点出“山与屋的关系”和小屋“玲珑娇美”的特点。例(2)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这篇杂文中,为了阐明“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首先以“大宅子”为基础来比喻“文化遗产”,接着以其中所有的“鱼翅、鸦片、烟具和姨太太”来分别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旧的文学形式和糟粕等几个方面,用生活中我们对待这些事物的做法生动、浅显地阐明了对这一复杂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以上是结合文章的具体情况、比喻的应用目的,从其数量和句间关系的角度归纳出的几种比喻运用的基本方式。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排除还会有其它的应用方式;并且就这几种方式而言,也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搭配使用的。
  恰当的喻体选择,合理的运用方式必会为我们真情流露的文章锦上添花,使其出神入化,熠熠生辉。激荡起人们情感的波澜自然也就不会再是件难事了。
  
  赵有为,教师,现居河北巨鹿。

巧用比喻  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