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9期 ID: 141740

[ 李志明 文选 ]   

杨二嫂典型形象的案例分析

◇ 李志明

  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鲁迅《故乡》,笔者教学数次,历用了“人教版”新旧几种教材及相应教参。教参中对“精神故乡”中“先前”杨二嫂的形象,观点一致认为“‘豆腐西施’,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笔者尽管理解水平有限,但从《故乡》思想内容“表现人性扭曲”的主题角度出发,实不能与教参说法苟同。现以作文与同行教者共同商榷探讨。
  文中的“豆腐西施”,“人教90年版”教参分析为“……年轻时,她曾被称作‘豆腐西施’,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受到人格上屈辱……”;94年版《教师教学用书》课文旁注:“她年轻,姿色美丽,招徕生意。”特对“杨二嫂是怎样一个人”作答为:“杨二嫂是一个被称作‘豆腐西施’,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2002年版教参分析为“‘ 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她年轻美丽,招揽生意,‘美’,在豆腐西施杨二嫂这里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物质实利成了她人生的唯一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是可以牺牲自己的道德名誉的……”;现行课标“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也作以这样分析:“‘豆腐西施’杨二嫂原来开豆腐店的,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年轻美貌,招徕顾客……”
  由此看出“先前”杨二嫂是一个“招徕”顾客的人物,她的生意“买卖好”是为“招徕广告”。难道“豆腐西施”,就是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吗?
  笔者认为文中两次出现“终日坐着”表明她安分守己,笃操家业。这与后文“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是每日必到的”的对比足以说明“先前”杨二嫂物质生活好,用不着四处奔波谋生;“擦着白粉”这表明在物质生活富裕之下,有爱“美”的天性,精神好,不然还能顾及涂颜擦色吗?有爱“美”的天性,必须以生活富裕的前提做保障,这也与她的年龄、身份、职业、地位相称。即使她有以姿悦众的一面,但在那个时代里作为小商者来说,也是正常现象,不可非议的。“人教版”历经各种教参之所以把“豆腐西施”与“招徕广告”相提并论,其主因是原文中的“因为伊,这豆腐店里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只是侧重于从描写人物的外观仪表上作以分析。但这里“豆腐西施”不会是赵树理笔下《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豆腐店里的买卖非常好”并不是表面的“招徕广告”在起作用,实际上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原因。比如说,小商品经营者能力强,商品质量好……也可以使豆腐店的生意兴隆盛旺。但还更有重要的原因。据此以上“人教版”教参说法未免有点以偏概全。
  首先,《故乡》中表现的手法是“精神故乡”与“失落故乡”的反差对比。“少年闰土”已变为“木偶”,作为闰土唯一陪衬形象的“豆腐西施”说成是“招徕广告”,人性己经扭曲,由“人性扭曲”再变为“人性扭曲”,显然有些异疑。
  闰土少年时,曾与“我”结为伙伴,亲密无间,20年后苦难生活使他变成呆滞麻木,却恭敬地叫“我”老爷。他不甘于自己的遭遇,而不知如何摆脱,只是寄希望于“香炉烛台”,向渺茫的“神”顶礼膜拜,完全成为一个“木偶人”了,使“我”对他的“辛苦麻木”而感到“非常悲哀”。
  “豆腐西施”杨二嫂,她不但变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仔的圆规”,而且变得更加势利贪小便宜了,为了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不惜无中生有,“连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去了”,现在无生计的状况,失去了昔日的富裕,完全为“辛苦恣睢生活”,奔波谋生,面对现实,这还能谈得上精神面貌吗?哪还能“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在这个世界上,为了维持困境只能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再无别法,怪腔怪调说“我”“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为了一个狗气杀,竟造谣中伤,这些病态心理的反映,作者在“精神故乡”与“失落故乡”的反差悲哀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态度诸方面的精神面貌前后的变化关系,揭示人们之间的隔膜和苦难的深层意蕴。
  闰土以“老爷”取代了“迅哥”的称呼,以“木偶人”取代“心里有无穷无尽希奇的事”的少年英雄,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这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给旧中国劳动人民带来的罪恶。同样,杨二嫂以“伶仃的圆规”取代“豆腐西施”的姿态,以“每日必到”取代“终日坐着”的富商,暴露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破产,封建社会对农村小商经济阶层的扼杀,有力地反映了“人性扭曲”的残酷现实。
  其次,从《故乡》创作的题材方面看,鲁迅笔下“豆腐西施”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乡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善良和好的。对于人物闰土是块“乐土”,“心里有着无穷无尽希奇的事”;而“豆腐西施”竟以“招徕广告”的姿态出现,实在望文生义,令人费解。
  《故乡》是以鲁迅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家乡村镇的破败和农民、市民的生活痛苦和凄凉,十分悲愤,于1921年1月便以这回家的经历为素材进行创作的。其用意在深刻揭示人物之间的可悲隔膜,突出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惨痛现实,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探索、追求和向往。
  小说中对“闰土”、“杨二嫂”精神的前后变化作者持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从这一点来说,“豆腐西施”的出现是为“精神故乡”服务的。
  再次,从“招徕顾客的广告”词意上考虑,该词本身带有贬义色彩。作者写“精神故乡”的美好,是以美好的人物“少年闰土”英雄形象、“豆腐西施”形象来体现的。而“招徕广告”绝不能体现”精神故乡”中“招徕”生意,显然不可思议。
  少年闰土敢月夜看瓜刺猹、会装弶逮鸟。知道沙地里有跳鱼、海边有贝壳,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行文中流露出“我”羡慕向往贫苦农民中小英雄代表。“豆腐西施”“杨二嫂”擦着白粉,年轻美貌,是一个农村市镇上富家的小商式人物。“因为伊,这豆腐店里的买卖非常好”,但这种笔调中充满一种乐意情趣。可见,从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这完全是对“我”回忆中的“精神故乡”美好世界的精神反映。这与教参中一致认为的“‘豆腐西施’是一个用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获得物质利益手段”相背离。
  在那个社会里,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即便有甚于“豆腐西施”的豆腐西施,那店里还会“招徕顾客”吗?“因为伊,这店里的买卖”的生意还会兴隆吗?
  文本中的“豆腐西施”是褒义称呼,完全同“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相一致,她是为了体现“精神故乡”不同社会阶层的美好人物,更是为了突出与“现实故乡”中的杨二嫂的“人性扭曲”形成对比。因此教参中将“豆腐西施”说成是“精神故乡”中的“招徕广告”有悖于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以和谐的研讨方法感悟学习经典课文,在挖掘探究文本资源,感悟人文的思想性同时,应从文本阅读走向阅读生活。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将给教者拓宽了广泛探究思路,新的理念涉及面离不开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具有人文性,尤其是鲁迅笔下的小说,以它的“深刻”教育人们,以它的“冷峻”鞭策人们。在看似“无情的叙述”中,昭示了“改造国民社会”的理想,以“忧愤深广”的人格力量独居。笔者在其作品《故乡》中,遵循鲁迅“独特的经历”、“独特的感受”原则的前提下,从“豆腐西施”以“人性扭曲”的题旨出发,力足于“反映内容的题材主题,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方面去发掘“独特的题材”,开拓“独特的主题”,探讨体味人物的艺术魅力。
  
  李志明,教师,现居甘肃甘谷。

杨二嫂典型形象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