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写作必备素材
语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一种。语言学习主要是掌握和运用,将本不是自己的东西为己所用,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有东西可用,可用的材料来自于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的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一)要加强词汇的积累
词汇是文章的基础,加强词汇的积累有两个方法:第一是从阅读中积累,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并有意识地识记。第二是从生活中积累,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及时把生活中新鲜的词语记录下来,灵活应用到作文中去。
(二)要加强素材方面的积累
素材就像文章的血肉结合体,没有素材的积累,作文就是一个空壳。平时要多积累作文方方面面的素材。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多思考,把自己思索的结论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只要平时多做积累方面的工作,写作时就会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
二.利用情境激励学生写作的激情
在高年级作文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作文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他们“激情燃烧”,全身心投入作文。教师自己先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用自我“忘情”来感染学生,使他们也忘身于作文情境所展示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们在创设的作文情境中独立作文,表现得忘情,投入,他们往往写着写着就超出了字数要求而不能自已,写完后获得了创作的满足感。这一方法会使学生喜欢作文,而杜绝了惧怕作文凑字数的顽症。此外,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得到认可。因此,教师还要开放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价值取向,提倡个性,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
三.采取激励性的批改评议
个体的差异在习作训练中是永远存在的。每位学生材料的选择,主题的确定,语言的表达不尽相同,这是由各人的生活感受,思维品质的个性所决定的。教师在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中要有全新的质量观和价值观。批改评议作文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用赏识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习作,尽量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长处,哪怕是一个词用得准确巧妙,或一个句子写得精彩生动,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调动他们求新求异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作文中的幼稚、不成熟甚至有悖常理的语言,只要不是观念上的大错误,都要尽量地宽容他们。这样,他们则没有任何压力,敢想、敢说、敢写,慢慢地,他们便把写作当作乐事,由被动完成作文变为主动练笔,写作便会真正成为学生自我表达的一种需要。
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少扣一些无实际意义的诸如“中心不明确,立意不新颖”的大帽子,多肯定其个性,如:“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样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从而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并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写作的兴趣,诱发出潜在的创造力。
四.学会观察,注重实践
作文取材离不开学生对生活、对事物的观察。多角度观察主要是针对学生对事物缺乏立体观察的习惯提出来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呈单一、孤立的状态存在。就其特征而言,往往呈现出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化的网络结构。
高年级学生虽然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也较敏感,但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不深,眼界狭窄,见识短浅,兴趣易转移,观察大多粗枝大叶,思维方式大多表现为平面型,对事物的看法常常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另外,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流,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另外,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要给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写作实践和磨炼的机会,给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情的实践,不失时机扎扎实实地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以求其在写作实践中形成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李静,教师,现居福建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