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活动单导学模式逐渐被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但在探索和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过程中,不少老师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还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老师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内涵,以为在课堂上把学生一分组,把几张课桌重新一拼凑,放任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自主”讨论,整个堂课上老师在一旁,放任学生自由发挥,对学生讨论的结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定位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的问题迫切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研究和解决。
活动单导学模式定位于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把具体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课程,它应有力地促进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运用到自主阅读的材料中去,形成独立准确阅读的能力,进而提高其阅读素质,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最终落脚点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从具体的语文阅读课堂来说,老师就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组织者、引导者。由于具体教学内容的千差万别,学生由感性、直观的思维转化为抽象的逻辑思维时候,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难,而老师此时的作用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因此,要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语文老师就应该洞悉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合理定位,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体会、发现,使教学成为学习知识、探究能力具体运用的尝试或模拟的过程。
在实施活动单导学过程中,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实践性原则 活动单导学模式最为注重的就是实践,它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只是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在实践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教学《父母的心》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老师当堂指导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最后让学生自己对演出中人物的演技、人物所表现出的思想性格和剧本所要表现的主题发表评论,老师集中点评,适当表扬和鼓励。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领悟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综合性原则 在活动单导学活动中,要高度重视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种目标的共同达成,使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人文素养、审美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得到全面提升。如在教学《莲》这一综合性学习专题时,应该说学生日常生活中对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老师只是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讨论或教师讲解,未必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莲的有关知识和有关的故事,莲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等专题出一期手抄报,看谁内容丰富、版面设计新颖独特。组织学生到公园,对莲进行仔细观察。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行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知、情、意、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创新性原则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创新的能力。如在教学《送你一束转基因花》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六人小组,根据平时的接触和积累,归纳出你见到的花的种类和颜色的特点,联系所学的这篇课文提出假设,小组讨论并拟订出探究的方案。学生在具体实施探究过程中,取得了直接的经验,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事物相互之间的联系,探索未知,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民主性原则 活动单导学活动中,师生之间要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情感和谐的开放的人际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知者为尊的良好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也可以是合作者,还可以是学习者。如在教学《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这个综合学习与探究专题时,由学生推举出小老师进行讲课,同学们不受约束,大胆补充,提问,同时老师鼓励学生以难倒或超过小老师为荣,因此学生们跃跃欲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单导学模式能得到迅速的推广运用,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然而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希望通过总结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具体做法,和广大语文教师共同探讨提高,以期待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鞠海峰,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