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9期 ID: 141767

[ 陈爱玲 文选 ]   

初三语文的有效复习方法

◇ 陈爱玲

  中考临近,初三学年将进入一个最紧张、最繁忙的时期,如何搞好初三的复习工作,如何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几个月学有所获,在中考考场上交一份令学校、家长、自己满意的答卷,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四年初三语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努力探索积极有效的复习方法。下面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要提前做好合理的计划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复习开始,我们就要为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制定计划时要瞄准考点,以类型题复习为主,分门别类,拟好复习要点,作系统的布局。这样,也好让学生知道要复习什么,在复习当中做到心中有数,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据中考题型,我把复习内容分为文言文板块、古诗文积累板块、语言积累与运用板块、现代文阅读板块、写作板块。
  二.要明确每个阶段的复习重点,加强方法指导
  (一)重视文言文的复习
  依据:历年语文考纲中的文言文阅读比分占到16分左右,比重较大。
  具体做法:采用把握中心,理清层次,层层铺开的复习方法。下面以《桃花源记》为例介绍这种方法。
  第一步,掌握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如《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我们学过的诗有《饮酒》。
  第二步,明确文体。复习时,要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篇目进行归类,如说理、描物、记事、写人等,做到心中有数。如《桃花源记》是一篇传记文章。
  第三步,把握主旨。在《桃花源记》一文中,作者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写,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第四步,理清思路。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分别写了桃花林美景、桃花源环境以及桃花源纯朴的风尚。而理清层次的目的在于理解中心,促进背诵。
  第五步,落实字词、句式。字词可分为四大类:一词多义字;通假字;古今意义不同的字;词性活用的字。如“要,妻子、绝境”这些在其他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都应掌握理解,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句式本文主要出现的是省略句,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强调学生要在翻译时把句式特点反映出来,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第六步,拓展延伸,巩固落实。为了让学生落实基本的字词,举一反三,具有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应给学生配备相应的课外练习。如复习《桃花源记》后,让学生做《狄梁公治病救人》。
  (二)加强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落实与训练
  (1)加强语言题的训练
  从考纲例卷来看,积累与运用占到26分的比重,除去6分左右的背诵,运用题有20分。而这一板块里的内容包罗万象,有拼音,有标点符号,有修改病句等等。怎样复习好?
  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考纲,重视考纲里提到的知识点。在这点上我颇有经验教训。2007年中考复习时我虽然注意到“变换句式”这一条,可没有引起重视,那年中考恰恰考到短句与长句的转换,学生失分较多;去年复习时我们反复研读考纲,注意到容易被忽视的“日常应用文的写作”这一块,除了专题讲解外,还配备了相应的练习,当学生考到编后语时应该是不陌生的。
  其次,以考促教。复习时怎样做到化繁为简,条目清楚?我的做法是以考促教。每份综合卷在语言版块上每次突出一个主题,然后再通过专项复习、专项训练巩固落实。比如这张试卷出到对联的练习,然后以之为契机,专项复习对联并配备对联专项训练。
  (2)重视古诗文的背诵
  依据:考纲要求默写必背50首古诗文的名言佳句,从例卷看背诵占到6分的分值。
  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1. 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强调学生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求学生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要求学生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着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将复习的知识来一个“验收”,有时我们会进行“知识竞赛”之类的语文活动,通过竞赛等形式,变出花样,如以小组为单位,给每组既定分数,设必答题、抢答题,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最后计算得分,对优胜的进行表扬奖励。这样,学生乐此不疲,老师也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突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1、阅读
  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始终是中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因此在复习阶段应重视能力的培养。
  (1)在复习当中,应当注意传授给学生答题的技巧,力求让学生在考试时碰到类型题时大脑能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信息给学生以答题的方法。那样就更能体现复习的系统性了。如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渲染、烘托作用,插叙的作用,各种表现手法的作用;议论文寻找论点的突破口要先找准论题,再追踪对此论题所持的见解、主张的文字信息;还有,在对比中加以领会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科学,记叙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含蓄,议论文语言的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
  (2)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准确”。即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
  (3)提供一定量的阅读材料,进行必要的训练。阅读经验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阅读步骤的具体操作质量往往依赖于正确有效的阅读经验。而阅读经验的形成确实要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和有质量的思考。同时在一定量的阅读训练中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反复比较思考,纠正自己的思路偏差,修整完善自己的思维。阅读材料要精选,试题要有思维含量,不要追求做得多。
  2、写作
  (1)学生要学会积累。平时作文时,我经常把学生写得较好的文章挑出来,面批之后让学生再作修改并打印起来。这样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为他的中考做了必要的储备。
  (2)看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学龄时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看经典名篇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3)还需要在作文结构上进行训练,特别是开头和结尾的训练,因为在60分钟的作文时间里,学生要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存在着难度,所以首先要做到规范,以期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4)还须要求学生经常浏览报刊杂志,搜集新鲜的写作素材。使考场作文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5)提供学生写作的时间。学生课外时间基本被大量的作业挤占,即使有时间作文的质量也难以保证,所以,写作最好放在课内完成。我基本上是一周一篇,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类型来训练,做到循序渐进。
  三.要加强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认识转化为信念并不是行为的频繁重复完成的。知识,只有在行为方面能给孩子带来正义感,能使他激动,能使他心灵上产生欢乐感和兴奋,并能振作的情况,才能转化为信息。”因此,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只有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种子才会萌发出幼芽来。
  特别是学生到了初三第二学期,随着中考的临近,他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更需要任课老师加强情感沟通,疏导学生的情绪,树立信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卡耐基说过:“太阳能比风更快的脱下你的大衣;仁厚、友善的方式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变别人的心意。”
  沟通情感有一种方法很简单,就是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做让学生反感的事。比如不拖课、不抢课特别是抢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课、音美课。
  沟通情感最有效的方法是赞赏教学,无论是古诗文的背诵还是写作训练等等,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变化,及时捕捉到学生身上的亮点给予诚挚的肯定。比如:学生今天的背诵比昨天流利了,作文中出现了好句都要及时表扬,让学生感觉老师时时在关注他,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主动性也有了,成绩就会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这对差生尤其有效。
  总之,如何搞好语文复习,是一项教学艺术。只要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搞好语文复习,相信同学们的语文能力一定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陈爱玲,教师,现居浙江宁海。

初三语文的有效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