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北京八十中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上《皇帝的新装》的课堂实录,再一次叹服于宁老师精到而朴素的课堂设计。第一课时,只有三步,第一是“打开书”“准备读课文”,于是抽几位学生接起来把全文朗读一遍;第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一个……的皇帝?”把省略号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第三步再有选择性地读,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整堂课在反复的朗读中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千法读为本。追古溯今,读可以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教学方式。那么,朗读教学如何具体地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呢?
一.“朗读”应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1、感受朗读的魅力。通过欣赏朗诵家的朗读,让学生知道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美妙的语言,并且流露出作者的真正情感,可以使你为作者的悲伤而落泪;可以为作者的愉悦而高兴;可以感受大山的博大;可以领略海的深奥;可以欣赏自然风光的秀美;可以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学生知道朗读是如此的动人心弦,又怎能不跃跃一试呢?
2、扮演角色朗读。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喜欢扮演各种小角色。根据这一点,应先引导学生读一些故事性较强、趣味性较顺的文章。如《变色龙》这篇文章中警官奥楚蔑洛夫与赫留金、厨师等人的对话。奥楚蔑洛夫因狗主人的变化而发生了五次变化,通过他的不断变色,自我表演,自我暴露,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跃然纸上,那么在读的时候就要注意每个人当时的语气、神态等。学生在教师分析后,进入角色纷纷欲试,都想把这篇文章生动地读出来,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读,全班读,男女学生分开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培养兴趣。
3、组织朗读比赛。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朗读较为通顺,有感情,这时要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能力。组织朗读比赛,参赛者得到教师肯定和鼓励,从而更认真地朗读。听者则得到了熏陶,引起他们的兴趣,也自觉地参与这项比赛,并能吸收一些朗读技巧,把握好情感。
二.“朗读”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听过这样一节《海燕》: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重音、节奏和感情基调;2.自读课文,说说自己是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的;3.课堂展示朗读,学生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诗节;4.朗读自己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的画面,体会海燕的形象;5.轻声朗读喜欢的句子,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在这个教学思路的设计中,“朗读”出现在每一个教学步骤中,不论是作为教学内容还是作为教学形式,它们都连点成线,成为贯穿课文教学始终的一条线索。朗读不仅仅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穿插,它是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手法。
三.“朗读”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朗读课文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反复读。大致说来,可以穿插使用以下八种朗读形式:(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但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宜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3)领读。教师或学生均可领着学生朗读,也可小组内小组长领读,但这种朗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一篇篇美文,支撑起我们语文美丽的世界。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凸显出这种美。但是不读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义?不读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道?不读何以感受美,进而创造美呢?
打开书,读吧!让语文课堂因为朗读而熠熠生辉!
刘贤芳,教师,现居湖北利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