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9期 ID: 141675

[ 王 宁 文选 ]   

“语言和意义”的语文世界

◇ 王 宁

  对于语文,不是给予“它是什么”的定义,而是要探讨“它教学什么”、“怎样教学”的问题。在语文的学理范畴中,语言是基础,是语文的表现形式;意义是深入、升华的部分,是语文的内核。古人说“涵泳乎其中”(左思语),我们以“行走”为喻,以心灵行走,就是充满智慧活力的行为、行动。它们构成了教学的内容与实践、目的与途径的整体世界,也反映了语文学科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拟以概述形式展示“语文世界”:第一层面,文字、文学、文化;第二层面,知识、能力、素养;其次感情、智慧、人格;再次,生活、人生、生命。从中可以清晰看到“语文世界”是一个广大而深邃的多维教学空间:(1)以文字为工具、文学为范式、文化为背景的语文学理范畴维;(2)从知识转化到能力,进而提高素养的语文功能体系维;(3)注重感情,激发智慧,建立健全人格的语文审美价值维;(4)关注生活,揭示人生,探讨生命意义的语文终极目的维。这四维之间互动链接,意义关联,形成层进关系。如“文化、素养、人格、生命”这个系列链状上,人在广泛的文化滋养中,才能有良好的素养,但素养高低关系到人格,而人格发展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得到提升。所以,语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在这广大而纵深的“语言和意义”的世界,自主、能动地“行走”,不断地探究前进;而且这种文化的智慧的“行走”,使学生的学识与人生素养得到深入,提升。
  又可以看到,语文是充满张力,又保持和谐圆润的学科体系。要把握这“语言和意义”构成的体系形态,即语文性状特点,在三个方面进行思考:(1)从语文认知角度看,它有可然性与实然性。语文质地密度大,弹性也大,其“语言”是模糊的,其“意义”是潜在的。相对数学、物理等学科,阅读、写作不能具体地用公式计算和试验操作完成,缺乏“硬”的条件限制,一些情况下,被误认为“软”学习。语文有很大可能性的因素和空间,可以创造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体。如诗的意境,是主客体融合而实现的非现实的存在。阅读诗歌就要发挥想象力,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再现诗中创造的形象。语文教学要注重“可然性”的一面,通过“语言和意义”手段尽可能地发挥“实然性”的效果。(2)从语文本体角度看,它有迁移性与活力性。迁移,是教学的新理念,由于引导或外界因素影响,学生学习会向不同方向转变移动。当然,教学中要注意“正迁移”,克服“负迁移”。活力,就是在情景、感情、智慧等因素影响下,语文教学处于活跃的动态状况。古人主张行文“活法”,变化才有动态,活跃才有灵性。阅读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灵智,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培养语感,以理解、感悟激活文本意蕴。写作时激发情感,展开联想,想象,获得创构的表现力。(3)从语文建构的角度看,它有显现性与缄默性,“语言与意义”就是语文的显性知识,而行走和行走者(师生双方)体现为缄默知识。不言而喻,语文的显现性,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而缄默性,很深地影响着教育行为。在对话与讨论的互动教学中,师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这样所学的知识在“对话”交流中活化了,主动地置疑,探究,分析解决了问题,并将自己生活体验置于学习内容之中,生成新的体验。
  语文世界是一个自足自立的“言语和意义”的空间,也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生活与精神的天地,知、情、言、意,听、说、读、写,相互为一个整体。王韶华主持的“语文教育:行走在语言和意义的世界”课题研究,旨在立足于语文课程教学,关注语文生成活动与学习过程。所以说,语文的本质,就在于以“语言和意义”的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语文是人们的生命活动的方式,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行走”,建设“语言和意义的世界”。
  
  王宁,教师,现居甘肃平凉。

“语言和意义”的语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