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从多方面入手开发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不放过任何一个对学习语文有帮助的机会,努力为学生建设丰富的大语文教学环境。
一.阅读让学生积淀厚实的文化底蕴
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就指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是吸收也是倾吐”,阅读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中成长,人类文明在阅读中前进”。20世纪末,一些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击出火花的伟大的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这一“对话”观念是与我们对语言、语文活动与语文教学的特质的基本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看来,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我经常告诉学生,一个博览群书的人视野是开阔的,思想是深刻的,他们的认识、他们的为人处世是受人尊敬的,古诗“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对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一个人气质的最好注解。
基于此,我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争取空余时间多阅读,处理好阅读与学习的关系。平时要阅读各方面的书籍、报刊,班级里坚持订阅《语文报》《报刊文摘》《杂文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现代快报》等丰富多样的读物,也提倡学生省下零花钱自己买书。现在的读物鱼龙混杂,所以对于阅读我提出了一些要求,要会选择,会判断,学会浏览,能分清主次,哪些要重点关注的,哪些可以不看的。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发生的一些事情,关注时评、社评,关注热点问题,学会自己思考。
名著的阅读,是我们很多学生为之苦恼的一个问题,尤其对于江苏的文科考生来说,要想让这15分的名著题得满分这实在是一件令人神往的事。我认为,阅读名著会让学生怡情养性,积淀文化底蕴。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能力。但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阅读的近期效应而轻视阅读。我曾经尝试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了,阅读量增加了,视野拓宽了,能力自然会提高,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走进多彩的语文世界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让我们的学生走进了不一样的语文世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全靠老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讲解,很多优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只能靠学生展开想象。现在,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找到与课文有关的有价值的甚至还是有趣的信息,把处理的视频、图像、文本资料等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之中,整合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之中,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就更吸引学生了。
当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能只停留于一些课件的制作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百家讲坛”很感兴趣,于是就下载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比如易中天评三国、于丹说论语等资料通过校园网播给学生看。另外,我们也下载了一些和教材相关的影视资料配合教学播放,我们让学生观看过《雷雨》《阿Q正传》《祥林嫂》《茶馆》等影片,在高二我们学习唐诗宋词阶段,我们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播放“唐之韵”,让学生对唐朝诗人及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对一些热门电影比较感兴趣,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我们也适当地选播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热门电影,比如为了让学生珍惜学习的机会,我们让学生观看了《高考1977》《高考》,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我们让学生观看了电影《叶问》,这些电影让很多同学热泪盈眶。
虽然在一些理科老师看来这些活动好像是不务正业,但我认为,语文学科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
三.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享受求知的快乐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发展他们的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为要义的。
语文教学是全科之首,在倡导建设大语文教学环境的今天,我们尤其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善于确立问题,能够建立假设,能使用基本的研究工具,会搜集信息、数据、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等。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时,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我们发现,学生的课题有些比较生活化,有些跟流行有关,也有一些同学选择研究古代名人等,比如“广告艺术中的语文”“周杰伦作品中的中国风元素”“中国古代奇女子”都是让老师耳目一新的课题。
通过一个阶段的研究,学生们也都交出了一份份的研究报告。学生在探索和求知的过程中发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
四.校本教材让家乡的特色语文走进学生的心灵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都知道,校本课程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充分用好校本教材,挖掘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我校地处黄海之滨的吕四港镇,这里是一个千年古镇,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风俗习惯。为了让年轻的学生对吕四的古老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学校专门聘请了几位对吕四的地域文化有多年研究经验的老教师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吕四港文化》,从历史文化、地名文化、人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化、滩趣文化、正气文化、渔场文化、渔业文化等十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挖掘吕四地域文化的各个方面。教材着重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遗产,吕四地名文化的深刻内涵、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以及神秘的渔家风俗等,让海洋文化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甚至是语言的变化,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更加了解家乡的文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五.校外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有一句话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社会,即使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也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就更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范围只局限在课堂、课本、练习、试卷之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出版物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我们需要拓宽学生的见识与思维空间,我们需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一双能发现美、追求美的眼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就要让语文学习的内容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展开,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起来。实施大语文教学,就要使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为了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丰富,我们就努力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外延。我们语文组在每一个寒暑假都要布置一些社会调查,比如我们曾经开展过“启东地区春节传统风俗的变迁”“启东建设新农村的举措”“启东外出创业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等调查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上交的调查报告都是有数据有分析有结论,我们在他们身上发现了社会责任感。尤其是暑假,时间较长,学校要求学生放假首先向社区报到,然后参加社区的所有活动,有很多同学都帮助所在社区搞了一些文艺演出等活动,虽然在组织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这些经历就是他们成长的财富。我想他们在活动中不仅仅提高了组织能力,而且也学会了协作精神与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
六.让丰富多彩的语文竞赛活动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载体
语文的竞赛活动一向是丰富多彩的,比如朗诵、演讲、辩论,作文竞赛、各种征文活动,寻找错别字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成就感。尤其是我校在作文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个成功得益于平时一贯注重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对于上级举办的各种主题征文活动比较重视,每次都有很多学生参加,而且每次都有同学获奖,通过这些获奖证书,其他同学在以后的活动中也自然有了一种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我们学校很多班级办了个性化的班刊,鼓励学生投稿,由学生和语文教师联合组稿。因为是农村学校条件有限,我们要求学生所投的稿子手写,字迹美观,排版合理,偶尔在稿子旁边加一些文艺性的小花边,同时我们也建议学生投一些美术稿,或者给编辑提供一些杂志上好看的插画,学生所投的每一份稿件都统计在册,对于文章录用较多的同学进行奖励,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参与的面很广,这样为每次参加上级的各种主题征文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举办班刊的活动中,不只是提高了写作能力,很多同学的美术能力、编辑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叶圣陶老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当今一切为了高考的教育体制下,中学生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创新意识,更不要谈人文底蕴,离“真人”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要让学生做一个“真人”,就必须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走大语文教学之路,让语文教育回归生命,走向生活。我们想方设法开发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就是为了给学生建设更加丰富的大语文环境,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活色生香。
张菊红,教师,现居江苏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