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教学重点: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设想:
首先,以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这样既可以复习默写,又为下一步的讲解做好准备。然后,通过这些名篇名句让学生们分析体会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情感及写作手法,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最后,结合典型例子进行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学案(划线处为填空题,学生先填空,然后通过这些送别诗找出体会送别诗的常见的意象、情感及写作手法。)
温故知新
1.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意象:秋;情感:伤感;手法:渲染)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意象:月;情感:惨;手法:融情于景)
2.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意象:寒蝉、长亭、都门、帐、暮霭、清秋、残月;情感:惜别之情;手法:渲染、白描、虚实相生、情与景会)
3.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在别也。”
4.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劝勉友人。
5.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虽感伤别离,却不使人灰心、颓废。
情景交融。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7.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8.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自己送自己。
9.高适《别董大》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宽慰。
10.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借景写情。
11.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12.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表诗人志节。
13.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情感:歌颂友谊。
1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15.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6.《送别诗》[隋]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1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二.结合导学案总结
(一)常见意象
默写完这些送别诗名句以后,可以发现送别诗的常见意象有哪些?(学生们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小结:
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
教师解释:长亭: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4.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二)表达感情
再看看我们学过的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感情?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送别诗表达的情感)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对别离的伤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对别离的眷恋……
小结:对友人的留恋、关怀,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等等。
(三)鉴赏方法:
这些诗在写法有什么共同特点,你们能说出来吗?
析例:《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析: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缠绵的离愁,突出别后的怅惘、孤寂与落寞。
②作者是怎样表达离愁别绪的?
“劳歌一曲解行舟”,“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点明送别。
“红叶青山水急流”,画面感强,色彩明丽,洒脱飞动。这一句看似与离别不协调,实际上是反衬。景色越美,越显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
“日暮酒醒人已土远,满于风雨下西楼”,一来写友人已远去,诗人谢亭暂憩,不觉已是黄昏。二来写酒醒有特别之处。大多数写送别都直接借酒写意,将离愁别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于分别之时。而此诗却却写别后的感受。酒醒之后,独留谢亭,友人已去,天空暮色苍茫,满楼风雨凄迷,一腔孤寂。三来极写景物的凄黯迷茫,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总结;这首诗借景抒情,手法上用反衬。
姜春宏,宋建州,教师,现居山东滕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