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文摘《遭遇中国式作文》,用美国师生的眼光看我们学生的作文最大的弊端是:好像完美,但不真实。身处教学第一线,我感触颇多。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终生学生学习的“四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笔者认为当前作文教学最大的突破点应该是:作文本上说真话。为此目的,教师不妨做一做三个导引。
一.导引学生观察思考客观现实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值得我们今日的“为作文而作文”者学习反思。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狭窄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思考、联想、发挥上的“迟钝”。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一双真实的眼光,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现象中,要努力找出一点具有美感的东西来。教师的导引变得极其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热情人,性情人,学会观察,思考,并且鲜活感觉创新,文思不要拘束在拉个架势说“我要写文章”。比如要写熟悉的一个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善于抓住特征,找出不一样处:体征外貌如何?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他(她)可能在想什么?有很多观察体会,即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应该及时捕捉到,真实生动记录。上海某一中学教师在作文课上设计了学生曾经狂热的《阿凡达》,并没有停留在“科幻刺激惊险”,而朗读了卡梅隆对人类命运忧虑的真话,导引学生到关注生态、保护地球、奉献爱心的命题上来。学生有感而发,作文热情高涨,比模拟语境的效果显著。
二.导引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社会
课堂的时空有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位中学女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未来,每一个人都要从事某种职业,我们要尝试寻找。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作一份口头或书面报告。”学生们很高兴:鲜活,实际,有趣,没有抽象庄严的框架,没有指令一样的题旨。学生当然要自己去进入社会调查了,再通过网络、地方志、图书馆查阅资料,现成的建构材料。此法可培养五种能力:选择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人文能力和口语能力。听说读写尽在其中,兴趣热情也不乏,写作元素皆具备,真正有机的结合起来了。有了那么多的实践经验,学生自然而然也就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抄,不会写出一窑青花瓷一样的作文了。
三.引导学生善于表达倾诉
根据“霍桑效应”,人的各类情绪需要释放,才能求得心理平衡。学生书读多了,见多识广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乔安娜·凯瑟琳·罗琳从小女孩开始就爱幻想,长大了也爱幻想,还不为别人理解,结果幻想出了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语文课就要解放人性,解放人的心灵才智,激发人的情感效应,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出命题:《今天烦恼,怎么办?》,《这事麻烦,怎么办?》,《心想事不成》等,可以例举活生生的事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还可以朗诵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引发共鸣,鼓励向全班同学倾诉,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即使暂时解决不了,情绪缓释也锻炼了心理承受能力。如此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的舒畅。教师要掌握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梦的季节,教师对学生任何的“荒诞无稽”,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应鼓励他们“侃”出来。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舒散。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亦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朱熹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家创作如此,学生作文亦如此。教师在作文训练时,要最大限度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鲜活语境,是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幻想什么不妨写什么。
陈大文,教师,现居甘肃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