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9期 ID: 141760

[ 吴全民 文选 ]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 吴全民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创造条件,使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主要谈以下三个方面。
  一.热爱学生,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一条重要规范;既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也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一种巨大力量。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首先,学生“亲其师”,必然会“信其道”。学生这种对教师的信赖,是可以排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这种深入学生心灵的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反应。其次,学生与他们喜爱、仰慕的教师相处,可以形成他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良好心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积极探索,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再次,学生与他们喜爱的教师交往会更多、更紧密。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喜爱,并因对某教师喜爱而喜爱该教师所教的课,积极主动学习。建立起和谐融洽、舒心惬意的师生关系,可以形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有利于为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
  二.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活跃、新型的民主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部环境条件。发扬教学民主,就是在教学中营造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融合、自由宽松的氛围,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氛围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要真正实现教学民主,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做到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和地位上的真正平等。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角色,不要以绝对权威自居,独占课堂,而应充当课堂的服务者和引导者,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把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乐于钻研的乐园。二是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尤其是对于自觉性差或学习困难的学生,要走进他们的生活,用心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要有耐心、信心,要加倍付出爱心,从唤醒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改善学习状况。三是教师要教育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和帮助,教师要巧妙灵活地调节课堂气氛,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教育学生摒弃在讨论问题、发表个人见解时相互攻击、起哄等不良风气。要在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虹桥”,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要求,逐渐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来探索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思想的教学心理环境,使他们获得心理的安全感,这对于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三.相信学生,避免教学中“越俎代庖”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把课讲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把现存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要避免教学中“越俎代庖”现象的发生,就必须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育思想,要相信学生的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并认同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和所具有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给学生“留些空白”。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讲课不能太精细。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要让上课留有“细枝末节”,给学生以“咀嚼枝叶”“品尝味道”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二是讲课不能太满。教师的讲课,应根据一节课难重点的多少,容量的大小,课的性质而不一样,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三是讲课不能太实。上课是一门艺术,就像画画除了正确的主题外,还要适当地留下空白,给人们以思维和联想的广阔艺术空间。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中,只是处于引导地位,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促使创新能力的启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获得真正的知识。
  总之,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的真谛也在于教师要用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在教学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引导学生愉快求知,大胆创造,主动发展,同时完成健康的人格塑造。教师要努力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落到实处。
  
  吴全民,教师,现居甘肃山丹。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