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学生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是教中学生作文却是让每一个语文教师头疼的事。每一次作文布置下去,都收不到想要的效果,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不是本末倒置,就是错别字病句满篇。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让中学生学会如何作文?如何才能让中学生写好作文呢?这也许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通过这么多年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我总结出以下几条经验,希望对于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能有所帮助。
首先,应该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加强作文训练。我们知道,语文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才能彻底提高语文水平。而每一篇作文都是由句子组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让他们掌握好的句子,并能学会运用它们。要做好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注重平时的作文训练,并随着年级和学识的不断提高,对于作文的训练也应该逐渐加强。这一时期,是中学生作文的巩固期。教师应该抽出专门的时间训练作文,并及时作出讲评,对于优秀的作品,应该在课堂上提出表扬,并当堂朗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对作文的信心。对于较差的作文,教师也应该认真地读完,因为教师始终是学生最忠实的读者,他们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应该是学生的知音。在这一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提示学生在习作中注意感情的流露。一篇好的作文,关键在于它能打动教师的心,征服教师的眼睛。因此,这也是作文训练中最应该注意的问题。只有做到这样,作文水平也就在无形中提高了。
其次,对于高年级作文,应该从模仿开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学生的模仿能力,因为人的模仿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中外学者在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认识。孟母三迁的故事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到的模仿学说,都说明了模仿的重要性。两者的运用不同,但本性却是相通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当学生经过低年级的句段训练后,他们对于作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候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学会抓典型作文,然后对这类典型性作文加以模仿,写出自己的作文。在这一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是学生对于词汇的积累,也就是背诵,通过对范文的背诵积累,就可以尽快掌握这一类型作文的写作手法和写作特点。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确实可行的,也是对中学生作文训练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再次,我们要明白作文实际上是写在纸上的话。因此,要写好作文,首先得从说话入手。初入学的学生上课时特别喜欢发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学生越来越不愿在别人面前说话,,这就会造成以后的写作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找机会与学生聊天,给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或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讲一讲学校或家里发生的一些事,并说说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第二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体验。有很多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家里优越的条件造成生活上强烈的依赖性,导致他们无法认识到生活的真正意义,无视生活中发生的事和物,在写作的时候就找不到要写的东西,即使能写出点什么那也是没有任何真情可言,胡编乱造。因此,我建议老师应该经常指导学生怎样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体验生活的真正涵义,并丰富学生的阅历。比如有一次,我指导学生观察一种水果,当时正直桃子上市,我想学生会对桃子有一定的认知,可是没有想到学生只是说出了桃子是心型的,红红的,香甜可口,其他什么也没有了,于是我便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个桃子,让他们仔细地观察,并告诉他们不但要观察桃子的外型和品尝桃子的味道,还要观察果肉,还要知道它是什么品种,以及成熟期等等。我还让孩子们留心身边的事和物然后写进自己的日记里,以便在今后的写作中,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最后,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阅读和生活实践为源头,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让教师介绍推荐适合学生的作文书,并介绍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勤于思考,多写日记,积累作文素材。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写作文,而且要教学生改作文、品作文。可以是教师批改,也可以是班上学生互相批改,还可以是学生自己修改,教师可给适当的点拨或选择一篇与学生作文题材相同、相近的优秀作文,让他们自己阅读,然后让他谈谈体会,再着手修改。
总之,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同时,还要让其认识到文如其人的道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自然、真实,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水平和做人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技巧。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质的飞跃。
南国栋,教师,现居甘肃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