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9期 ID: 141720

[ 李卫英 文选 ]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标准的要义

◇ 李卫英

  多年来语文教育的高耗低效深为人诟病,对此每个语文教师都在致力于有效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方兴未艾。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有效教学”尚无统一定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的标准。笔者认为,探讨有效教学应包括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否则有失偏颇。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牵涉到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诸多因素。教师因素包括专业知识、观念能力、职业道德等;学生因素包括素质基础、学习目的、学习积极性和方法等;课程因素包括课程结构、教材内容、课程资源等;环境因素包括教学环境、社会环境等。因此,制定一套普遍适用的语文有效教学的标准绝非易事。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注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应试训练,轻情感熏陶。因此,“要把学生解放出来,首先要把教师解放出来”。关注培养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标准核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教育部语文课标组组长巢宗祺认为:“课程程标准所得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
  要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一要把“掌握方法和培养习惯”作为课程的训练常规,把“辅导自学和历练自学”作为教学基本方法,以诵习课文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自能发现和自能索解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二要注重语言感性材料的积累内化和积淀生成。语言的学习,应该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积累感悟的过程。三要直面文本、同文本对话,读书与写作紧密结合。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抓好“纳”——阅读和基础知识的积淀,又要抓好“吐”——写作训练。
  (二)关注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有人以教的多少来衡量教学的有效性,认为只要加大投入,“量”上加强训练,就能获得“效”,这有失偏颇。教学效益并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不同的个体,由于其经验、知识以及认知结构的不同,对同一个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不尽相同。因而有效性标准应注重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充分的利用,在有限时间内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化,关注单元时间内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
  (三)关注语文教学反思,促进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
  语文的有效教学必定要持续地反思,修正,完善。没有教学反思,只会简单重复,便没有有效教学。在反思中去浮躁,寻规律,辨得失,出智慧,可自觉主动发现,减少,预防,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语文老师要以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思考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是否有效,检查和思考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结果是否有效,思考哪个环节存在低效甚至无效,其原因何在,如何补救等,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和制定时所应有的态度和方式。
  (四)关注语文教学策略,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不同学科教学策略不尽相同,赋予语文特色的教学策略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与制定的重要内容。
  针对过去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教学过程的预设与控制、课程书本化等弊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课堂教学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从“独自”走向“对话”,从“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与学生知识的积极内化,以此来主动建构有效教学,倡导“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一系列准则的落实需要科学的高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没有成效不能增值,一切教学改革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反思、关注教学策略,既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切入口,也是研究和制定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标准的要义!
  
  李卫英,教师,现居广西大化。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标准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