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个世纪初,有一位犹太少年,他做梦都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闲就练琴。可是就连父母都觉得这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支,简直破绽百出。一曲终了,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少年说:“我想成功,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师又问道:“你拉琴快乐吗?”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对他说:“孩子,你非常快乐,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可?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花更加美丽,比如玫瑰。又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虽说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这也就够了。”少年完全明白过来,快乐胜过黄金,是世间成本最低、风险也最低的成功。少年心头的那团狂热之火从此冷静下来,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于帕格尼尼梦想。这位少年是谁?他就是日后名震天下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联系自己做瑜珈时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做到自己的极限,我突然对自己的教学产生了顿悟——对待不愿学习的职高学生完全可以采取快乐疗法和极限疗法。
我所理解的快乐疗法就是让每个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他们到学习中去寻找快乐,并以是否学得快乐作为评判他们学习好坏的标准;而极限疗法则是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能力视作一个标尺,今天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了,就可认为获得了成功。
我把这些想法贯彻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还真的挺管用。首先学生很认同我的这种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其次他们觉得换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学习,觉得认真学习不是那么痛苦的事情了。我就用这样的开场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和初步的喜爱。当然,有了好的理念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对于已经养成了一些坏习惯的学生来说,还需要一定的强制力才能将理想之光照进现实。
彭召军,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