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万章》中提出的“知人论世”的文学评论方法对后世的文学鉴赏和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在的各种公开课中我发现教师都会在教学中安排“知人论世”这一环节。但运用得是否恰当就值得商榷。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观摩课堂后的感受谈谈对“知人论世”这一教学环节的看法。
一.文学欣赏,需要知人论世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因此作家的作品与他个人及当时的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鲁迅先生曾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要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样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知人”,就是研究、了解和理解作品的作者,既包括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倾向,甚至家世、交游等,也包括他的创作个性、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甚至师承、流派等。“论世”,实际上是要研究作品与它产生的时代的关系。包括经济状况、政治制度、文化思潮、社会面貌、学术风气、风俗习惯等。值得注意的是,“知人”并非仅仅是从有关作者的传记资料中去了解其生平,“论世”也不是孤立地去查阅作者生活的时代的历史资料,而是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为阅读服务。
二.大胆取舍,适度知人论世
在许多课堂上,教师为了求全将相关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不做任何取舍的传递给学生。这种求全式的做法非但没有增长学生的知识,反而使课堂显得拖沓累赘,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某教师介绍了词人早期美满的生活,并对靖康之难这段历史和其后的经历作了详细的介绍。笔者以为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介绍她早期的生活是必要的,介绍后期的生活并且附带介绍诗文创作的前后期的特点也不为过。但是将重心放在后期生活经历的介绍就偏离了教学的中心。
一般来说,诸多名家的生活经历都较为复杂,他们的生活的时代也异彩纷呈,如李白、苏轼、曹雪芹、鲁迅等等。如果教师不加选择,只知道知人论世,那么很有可能将语文课堂变为历史课,偏离教学的初衷。如在教学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我们需要介绍“乌台诗案”相关知识和此前的宦海浮沉,还要介绍苏轼从小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在经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后,诗人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超越的解脱。这样学生就能准确把握诗歌中传达的旷达超脱的情怀。至于苏轼离开黄州后的经历可不作介绍。因为它们与本诗的理解无关。
有时作者的经历与时代背景对理解作品没有多大帮助,如贾平凹的《画人记》。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不介绍背景资料,让学生课后自己了解作者。
教师只有依据教学内容,大胆取舍相关知识,才能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三.纵观全局,适时知人论世
课堂好比是一盘棋,如何将一盘棋下好,需要棋手有全局意识,多动脑,抓好时机。我们常说课堂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瞅准时机,大胆出手。现在很多教师习惯于在课堂的开始完成“知人论世”这一环节,不管它与后面的教学环节衔接是否紧密,这就给人例行公事的感觉。后面教学确需用到这些背景知识时,学生又有些茫然了。其实,我们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程式,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大胆调整教学环节。这点本人深有体会。教学《听听那冷雨》一文时,在检查完字词后我就介绍作者,然后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思。当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意境时,学生却不知道联系背景知识来品味。在另一个班进行教学时我做了一下调整,将背景知识的介绍放在“体会情思”这一环节之后,这样,学生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知人论世,更深层地把握文章情感,恰当品位出文章的意境,在朗读上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篇文章的教学让我明白,教无定法,教学时机的捕捉相当重要。依据教学过程的需要,适时“知人论世”,不仅可以盘活课堂这盘棋,更能优化课堂,使课堂效率上一新台阶。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当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明白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时,我们要更深层地思考教学中适度和适时的问题,这样我们积极倡导的高效课堂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恽理霞,教师,现居江苏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