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阅读个体已有的期待视野的丰富程度直接决定个体阅读记忆在何种程度上被激活,进而影响阅读的效果,而阅读图式的建构和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积累和优化,这单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因此,语文阅读在强调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把眼光投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加以规范,从而来建构一种整合化的阅读课程的形态,将教学延伸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领域,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获取知识、发展智慧。
那么教师如何来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呢?
一.指导学生补充文本知识,增强阅读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以文本中的某一点为探究的基点,向相关方面进行拓展阅读。它对学生拓展视野、启迪思维、增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学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文,因为这篇文章既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评价。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与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宋晓梦的《访西安古城墙》这两篇文本进行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都市文化,但分别从不同的文化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的徘徊低回,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宋晓梦从古城墙里读出了有形和无形的封闭,读出了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文化圈子,又从这种被改造的圈子中读出了希望。可见把阅读的视角定位于某一点上,向同题材的其他作品扩展可以更好地探究文本的价值。
二.鼓励学生扩大课外阅读,拓宽生活视野
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几本教材,除了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训练学生对作品的直观感悟能力外,还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因为生活经验对理解作品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遇到的最大障碍往往不是语言文字的匮乏,而是他们对所要阅读的作品、对所要写作的作文题,存在着认知上、情感上的隔膜和学识上、经历上的欠缺。因而,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拓宽生活视野,经常提醒学生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建议学生要多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新闻调查”等栏目,促使学生把视角从课堂引向图书馆、阅览室、网络世界甚至社会生活,去主动阅读,广泛涉猎,既聆听历史的回音,又呼吸时尚的清风,让学生在课外不仅欣赏鲁迅、莫泊桑、司汤达等的经典艺术,又能触摸到歌德、老子、王国维的理性哲言;不仅能感受到钱钟书、梁实秋、余秋雨的智慧声音,又能接触到金庸的侠光剑影和琼瑶的风花雪月……通过这些文本的阅读,让学生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体味人生,尤其是那些名著,它能让学生在审美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浸润,因为名著往往是思想性和文学性完美的统一体,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厚的思想内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纵横驰骋的思维,优化其语文素养,同时也尊重和满足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需要,确立和提升了健康的文化品位和敏锐的创造意识,极大丰富和彰显了生命的质量。
三.针对学生阅读期待视野,帮助实施方案
“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的性格、知识、背景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从而造成不同的期待视野,这种差异性导致了每一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建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一方面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面临的选择,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并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实施一个比较切合自身的最有利的阅读方案。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阅历、经验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的不足,往往难以准确到位地为自己定位,并合理地制定自己的阅读目标;而绝大多数家长又由于文化、专业等方面的原因,无法给予学生全面合理的指导。因此,以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为使命的教师就必须承担起为学生量身定制出适合他本人的阅读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其思想、行为准则的逐步形成,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首先对学生进行现状研究和趋势分析,为学生进行战略定位,梳理学生的“筋骨脉络”。并根据对学生的状况分析以及目标定位,将各类近中期目标有机结合。明确学生的核心能力和阶段性目标及达标突破点,为学生量身定做,制定能够扬长避短的操作性较强的阅读方案,从而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并进一步提高其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总之,正确指导学生拓展延伸阅读会让学生能更好地与文本、作家进行对话,让自己的情感得到放飞,让自己的灵魂提升到一个诗意的境界,让学生更好地读懂生活,探究生命的价值,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王继红,教师,现居河南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