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学生喜欢读戏剧作品,因为它是故事,里面的人物也个性鲜明。但他们也怕读戏剧作品,怕让他们分析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那些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还有被高度浓缩的舞台背景。这种爱恨交织的情结怎么化解?如果老师授之以法,就可以使学生变畏分析为会分析爱分析了。在此,我们以《雷雨》为例,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走进戏剧作品。
一.熟读作品,把握剧情发展脉络,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课文节选部分共两场戏,前一场“重逢”(周朴园和鲁侍萍在周公馆不期而遇)和后一场“斗争”(周朴园和鲁大海为代表的阶级斗争)。学生熟读后,不难把握剧情的发展脉络:周朴园与鲁侍萍相逢周公馆,周朴园“真情”探问对方下落——周朴园撕下“真情”面纱,二人矛盾激化反目成仇;鲁大海勇闯周公馆,愤怒揭穿周朴园的“血腥”一面——鲁侍萍鲁大海离开周公馆。前场两个阶段细腻刻画了周朴园由疑惑初起、惊疑、惶恐不安到气急败坏、露出狰狞面目的心理状态,深刻揭露了他的虚伪、自私、残忍的本性,这部分是从私生活角度刻画的。后场两个阶段中展示了周朴园一系列的心计、手段,充分展示出他阴险、狠毒、老奸巨猾的性格特征,这部分是从阶级的角度刻画的。
二.精读戏剧,走进人物内心,剖析人物形象
精读作品,揣摩《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他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是带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坏到家了,坏到他自己都不认为自己坏的程度。他自以为是好丈夫、好父亲、正人君子,其实是一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横暴的魔王。他自己,在当时社会当然是“名流”“贤达”。他认为他的家庭也是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理想家庭”。他教育的儿子周萍,也是个好儿子,“健全的子弟”,其实已经腐烂透顶了。30年前,周朴园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把遭受他凌辱、迫害并给他生了两个儿子的鲁侍萍,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硬是从家里赶走。起初,他以为侍萍死了,而后经历的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因而他探问“梅小姐”下落时,何其忏悔和钟情。这既可以填补他那丑陋空虚的心灵,又可以作为装点显示他的多情、高贵。但当他发现眼前老女人就是“死去的”侍萍,本能意识到对方将成为他最大的威胁,勃然变脸,厉声呵斥“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里来了”。后来他发现对方只是偶然来到,又假惺惺哄劝,说什么“你不要认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妄图以“怀旧”的感情拉拢欺骗对方。最后见不得逞,他便凶相毕露:“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寥寥数语,就把周朴园那张虚伪、狡猾、丑恶、自私的嘴脸描摹得淋漓尽致。等到他用卑劣手段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恶狠狠宣布开除大海,而这又是在他确知大海就是他的亲生儿子之后做出的,就更进一步丰满了他的冷酷、阴险、狠毒、老奸巨猾。
三.研讨作品中诸多冲突,挖掘戏剧冲突产生的根源
《雷雨》中的人物有着多层关系,既有着社会的阶级的关系,又有着血缘的联系,作者善于从人物的多重关系中展示矛盾冲突。剧中的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之间完全构成了极其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比如周朴园与鲁侍萍、繁漪之间的感情纠葛,周萍与繁漪、四凤之间感情纠葛,周朴园与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看似千头万绪,但指导学生细细研讨就会发现,其中最本质的只有两个:一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之间的冲突。前者“平静”后者“激烈”,前者是主线后者是辅线,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矛盾冲突环环相扣,步步激化,逐步把剧情推向高潮。
四.探究高度浓缩的舞台背景,揭示戏剧主旨
戏剧有别于电影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度浓缩的舞台背景。课文节选的全部剧情都是在一个舞台背景中展开:周家的一间客厅。不到半天的时间,两场戏,三十年来周朴园凌辱女性的罪行、伪善的面目、压榨杀害工人阶级的血债、骄横的家长作风,得到活脱脱的展现,深刻揭示了资本家的肮脏、无耻和血腥。
梁淑侠,教师,现居河北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