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9期 ID: 141752

  

作文批改值得再探讨

◇ 朱 华

  写作教学中,从作文批改入手,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值得再探讨。
  一.衡文标准:内容与形式兼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关于作文批改原则,第一条规定就是:内容形式兼顾的原则[1]。衡量一篇作文,既要着眼于主体情思的表达,也应着眼于富于文采的语言形式。文质兼美历来是衡文标准。思想内容好,文字表达差,固然不可取。关于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验稿)》目标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2]为达此目标中学生的语言积累,甚至可以要求学生从堆砌一些华美的辞藻开始,循序渐进,达到朴素的境界。这种朴素不是简陋寒伧,正如苏轼所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实乃绚烂之极。的确,语言风格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然而,它却是语文之为语文的特征所在。同样,作文思想内容不健康,文字表达再绚丽也不是好文章。没有思想内容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对于中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历来要求任何文体的写作都要在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的前提下进行。历年来中考或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也都是从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分等级评判。例如,2009年的全国普通高校统考试题中语文卷作文的评分标准中,从内容、表达、特征三个方面设立了四个等级。一等的作文首要条件就是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因而,作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思想认识的砥砺,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那么,究竟何谓思想健康?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出了问题。长期以来,作文“立意”高否,始终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然而,“立意”的高否又总是与“政治性”划等号。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学生习惯了套用、滥用背得滚瓜烂熟的人生哲理和人生信条,空发议论,缺乏真情实感,语言不再负载个性。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师布置一道作文题叫“放学路上”,一个小男孩在文章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在路边看到蚂蚁搬家的景象,细致的观察,准确的表达,洋溢着孩子天真无邪的童趣,表现形式可谓生动流畅。可是老师却给了他不及格,要求重作,理由是立意不高,没有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的思想等等。于是孩子就开始编他的故事:放学路上,遇到一位盲人,如何陪他过街、送他回家等等,结果得了高分。这种用政治思想先进与否来评判学生作文的方式,是否有失公允?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作文说假话,说套话,唱高调,作文不再负载真情实感,不再是生活的深刻的体现,而是“政治性、大道理”层层叠加的文字虚空。这是不是意味着人格教育的缺失?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健康的土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不是政治教育所能完全代替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3]面对新理念,语文教师的确需要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的革命,需要脱胎换骨,全面更新,否定旧有的教学习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学子们在作文中留下“真实”和“真诚”的品质,留下他们潇洒的生命轨迹。
  二.书写评语:真诚与文采相伴
  作文批改的方式有两种:眉批与总批。无论哪一种方式,最终都以评语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体现着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与写作水平。所以,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人格修养,提高从师素质,铸炼挖掘文章精髓、评价一语破的的能力,写出有份量的评语。
  1.真诚是评语的生命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关于作文教学,有一条教师“下水”的原则。就是说:教师教学生作文的同时,自己也动笔写作,与学生作相同题目的文章[4]。它的好处是具有示范性,便于指导,师生能共尝作文甘苦,共悟作文真谛其实,在教学实践中,如果篇篇文章都遵循下水原则,很难做到,语文教师工作量大,十分辛苦,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篇篇“下水”。但是,语文教师却天天都在针对学生作文写评语,评语又何尝不是一个个片断的文章呢?它同样可以展现语文教师的风采。好的评语所表现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收到身教胜于言教的效果,甚至可以吸引学生,产生红色的诱惑。比如,某高中高二学生周记中这样写道:
  每次总是小心翼翼地打开日记,仔细咀嚼着那红红的几行批语,像是在读一封盼望已久的来信。他带给你的不是欣喜若狂,更不是一笑了之,而是几缕粉红色的温馨,一份淡绿色的希望。
  说真的,很喜欢老师的批语,只是短短的几行,就可以使你冥思苦想后的疲倦一扫而光;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使你陶醉在自己“佳作”中的那种沾沾自喜相形见绌;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使你心甘情愿地放弃唱“卡拉OK”的时间,而埋头于语言文字中不肯“出山”;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使你积存了多日的愁思云开雾散……
  说实话,真的很喜欢老师的批语。
  快要合上这本满载希望的日记了,我不禁又看了一眼那红红的几行,那不知给了我多少鼓励的红红的几行。
  如此温馨的文字,是语文教师的幸福。然而,这红红几行的“魔力”,也增添了教师肩头的沉重。面对学生的挚爱,教师怎能不付诸真情?《文心雕龙》曰:“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凝聚着教师学识、真诚与理解的评语,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可以触发学生无限的创作潜能,使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保持恒久,并以此为乐,其乐无穷。目前,教师评语中往往只注重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下功夫,忽略了情感因素。作文批改原则中有多鼓励少批评的表述[4],应当遵循。既然好文章需要情景交融,好评语何乐而不为呢?
  当代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尽管基础教育课改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在一些地区、学校仍是紧锣密鼓,中学生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极其有限,生活积累、阅读积累比较薄弱,教师们常常遇到一些“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文章。撕了,重做!或者批它个满面通红?这样做,判死刑的不是一篇作文,而是扼杀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教师应给他们一点理解,面对可塑性极大的十几岁的孩子,不要一棍子打“死”。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你试着再修改一下,老师也有投稿被退的沮丧,也有字斟句酌的艰辛,相信下一次作文,会更好!教师要懂得,真诚是评语的生命,凝结在笔端的情思会触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培育出最美的花朵,创造人间奇迹。
  2.文采是评语的魅力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未来人的雕塑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为了给学生以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自己没有的东西是不可能传授给别人的。”[6]教师职业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具有良好的修养。修养包括诸多方面,德、才、识、能构成教师修养的基本内容。这里的“德”指崇高的思想境界,“才”指渊博的知识[7]。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还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由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社会性决定的。现代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表现在作文评语中,就是语文教师流光溢彩的文笔特色。如果说教师的真诚和理解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前提,那么文采就是教师打动学生的关键。真诚与文采相伴的评语,会熠熠生辉,激发学生无限的创作潜能。当然,这其中也需要指陈优劣的科学评价。但无论如何,语言枯燥、情思淡漠的评语不会激起学生心中丝毫情感波澜,久而久之,学生会熟视无睹,评语的作用也就消失殆尽了。
  目前,语文界教师在作文评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就是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如观点是否正确鲜明;中心是否突出;结构是否清晰完整;论证是否严密;语言是否准确流畅,诸如此类。篇篇如此,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学生索然寡味。其实,不妨尝试着用抒情和描写的表达方式。文章体裁样式是多元的,评语表达方式岂可一元化?比如在作《秋》这样的文章时,针对一些文笔较好的文章,有老师评语中适当运用描写和抒情,别有一番风味:“多美的季节啊,你披着秋雨,踏着秋风,姗姗而来,秋天里你孕育了太多的思索,收获了丰硕的果实。秋天在你的笔下,似花团锦簇的山谷,如饱经沧桑的老人,绚烂而丰富。”当然,这类评语适合长于记叙描写的散文与诗歌,那么以议论为主的实用文体呢?评语当然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言简意赅,思维缜密,一语道破天机。说明文则据说明的特点平实而准确。总之,评语的表达方式要根据不同体裁有所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当然,语文教师的文笔风格也要因文而异。不仅如此,不同格调的文章评语也应有所不同。热烈崇高,和平静穆,明丽鲜艳,凄清悲凉,是文章风格的主要表现形式。那么评语也应针对不同的风格,要么豪迈奔放,要么深沉内蕴,要么昂扬奋进,要么缠绵悱恻。评语要为文而生,因文而异;要文采飞扬,尽洒语文教师的风采。长期的耳濡目染,教师评语会熏陶学生的作文语言,成为学生语言积累的素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增强文化底蕴,成为举手投足都浸透了文化芳香的人,充分发挥写作教学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注释: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页。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第10页。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第16页。
  [4]丁浩然:《中学语文教学法》,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5]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页。
  [6]转引自丁浩然:《中学语文教育学》,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页。
  [7]丁浩然:《中学语文教育学》,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版第271页。
  
  朱华,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语文教育学教授。

作文批改值得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