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主张以人为本,倡导生命化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的发展和变化,作为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教育动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冲破固有的教育思想的束缚,让课堂展现出生机与活力,给教师以挑战的机遇,更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因此为了构建具有动态生成特点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就要精心进行课前预设,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善于把握生成时机,全力营造教学氛围,懂得尊重学生的体验。而且动态生成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无尽的潜力。
一.创新教学预设,奠定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思想保障
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倡导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那种线性设计以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完成为目的组织课堂教学,但并不是说不要预设,而是要精心预设、优化预设。语文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智慧生成的生命场,应注重预设,使其成为学习语言、荡涤情感、体验生活、滋补理趣的师生向往之地。预设是生成的基础,也是生成的前提,没有开放的预设,就不会收获精彩的生成;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两者相辅相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是对立统一的。如果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盲目散乱的,只有预设却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低效的、死气沉沉的,那么只有开放的预设才能孕育生成,促进生成。开放式的教学应当以框架设计为主,教师从学生的现状作出多种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供学生自由选择,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使其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标的可能。要想使课堂产生有效的生成,教师应该从备课入手,从文本、生本、实效三方面来做充足的预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预先设计出几个不同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开放的预设会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到研读文本、人本合一的角色中去。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最后分析鲁迅先生文章末尾的一句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这短短的几个字,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的?正是这个问题把学生带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有的说:“带着无限的悲痛写下的,因为刘和珍君去世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反抗。”有的说:“带着深切的矛盾写下的,因为作者感觉刘和珍君的去世,实在太为可惜。”有的说:“是带着巨大的愤怒写下的,用一种看似平淡的语调,来表明满腔的愤怒。”仅仅这一个问题,伴随着低沉的哀乐,学生的心却已和作者的心紧紧地融为一体,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哀婉的情感,带着无限的深情读出这句话,也表达了真挚的心声。
二.适时有效点拨,形成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良好氛围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在不断即时生成的课堂中,只有教师充满睿智的调控,巧妙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用全部的理智、经验和情感去感受、领悟、欣赏文本的内涵,才能使课堂充满智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难以预测的,当学生的问题游离文本、超越预设时,教师是置之不理,还是越俎代庖呢?这是摆在每个希望突破自我的新型教师面前的严峻的问题。如何在学生的思维发生偏离时巧妙地点拨和引导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探讨。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功底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觉得低人一等,在学习上,他们对文化课的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自信,课堂上往往不愿回答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运用“点金之术”,让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在轻轻一“点”间不断迸发,让学生们的智慧之火在巧妙一“拨”下熊熊燃烧,尽显其个性、灵性。在实际落实和学习中,有些内容学生常常会一带而过,貌似理解其实并未真正弄懂,这时教师就要运用点金之术,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意识,真正领悟文章的内涵和作者写作的精妙。而且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开放、平等对话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畅所欲言,意见不一,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点拨作用,把他们的思想观点进行概括、总结、提升,使学生对事物、对人、对社会等方面的认识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在执教《负荆请罪》一课时,我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辩题让大家辩论:“当今社会,你想做廉颇那样直抒胸臆、快意恩仇,还是蔺相如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人?”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各抒己见。这时我画龙点睛: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既需要像廉颇那样敢打敢拼的忠勇之士,又要有蔺相如那样在辩才无碍、运筹帷幄的志士仁人,这样才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这一番话既是对学生观点的概括、总结和提升,又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三.引导情感共鸣,创设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感情铺垫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在开放、自主、合作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同时,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教师只有调整好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语文课堂又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课堂是一幅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美丽的生成图。语文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于理。只有教师“披文入情”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如某位教师在教《琵琶行》时,为拉近时空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诗人白居易谪居闲散之地的惆怅落寞情绪,他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并伴以充满悲凉的语言,在哀怨幽婉的琵琶声中,引导学生建构当时的苍凉画面。乐曲结束后,主讲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诗人白居易正是在惆怅落寞之时,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通过阅读全篇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江州司马的忧国忧民之情。也许岁月的苍老,命运的不济会带走我们许多的东西,但只要秉持一颗坚忍忠挚之心,生活总会给我以另外的启示。”教师精彩的语言、激情的演绎,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激发了胸中对历史人物的现实共鸣,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学生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是——不应当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书,而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因此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有效地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的催化剂。具体来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在老师的意料之中,老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对那些尴尬的答案则不够重视,甚至心有不悦。其实,在一些课堂中“错误”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如在进行“自我介绍”的环节中,班里的一位男同学对自己评价很低,竟然说出了:“其实我是不愿意上中职学校的,只是当时没办法而已,至于我的未来会怎样,我也不清楚。”显然这样的话语与我想传达的情感价值目标是相违背的,但我并没有简单地否定他,而是将错就错,先问其他学生:“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继而又引导学生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鼓励他。学生互动交流后,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说:“现在深圳高级技工的收入比硕士生都高,说明我们的未来不灰暗。”另一学生补充说:“国家开始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我们的校园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是一种表现。”在这样你来我往的灵感火花碰撞中,真正让学生占领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发现的喜悦和思考的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奠定了良好的学生基础。
总之,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生命的家园和思想的乐园,是让生命充盈灵气、活力、智慧和激情的地方,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师生的生命在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秀,朱德全.从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J].教学与管理2007(15).
[2]叶澜.重建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4.
黄承斌,教师,现居福建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