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6期 ID: 376340

[ 王继红 文选 ]   

略谈词牌名的文化内涵

◇ 王继红

   一谈到词,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它那韵律整齐、琅琅上口的语言所蕴含的浓厚情感和文化底蕴。而对于词牌,很多人只知道它是填词时用的曲词名称,规定着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词的曲调大约有一千多个,因此词牌的名称也很多,仅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几十个。当我们追溯这些词牌的渊源时,却发现每个词牌名都有动人的由来与出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些词牌源于古诗词名句,截取诗词中的几个字而得名,这种词牌所占比例最大。
   《如梦令》。我们都知道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名篇。其实,《如梦令》原名为《忆仙姿》,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制曲,后来苏轼嫌其名不雅,于是就取李存勖《忆仙姿》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中的“如梦”而改名为《如梦令》。
   另外,如《点绛唇》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出自江淹诗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西江月》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出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用郑嵎诗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中的三个字。江城子》曲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浪淘沙》是因刘禹锡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含“浪淘沙”三字而得名。《蝶恋花》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为名。《人月圆》取自王诜诗句“年年此夜,华灯盛照,人月圆时”。
   有些词牌是以古代人名、地名命名,比较典型的有《念奴娇》《何满子》《虞美人》等。
   《念奴娇》调名取自唐玄宗天宝年间著名歌妓念奴之名。念奴本是唐朝歌妓,嗓音不输韩娥,其歌声音调高亢,声出朝霞,响遏行云,在当时名满京城,连唐玄宗都对其钟爱有加。据说唐玄宗每次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就吵闹,使音乐奏不下去,玄宗就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来唱歌,只要念奴一唱歌,周围的人就会立刻鸦雀无声,聆听天籁之音。后来苏轼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较早地代表了“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豪放风格,成为千古绝唱,《念奴娇》这个词牌名也因此而“闻名”。
   《何满子》也源自唐代的一个歌女。她因故得罪了皇帝,被官府羁押,判以极刑。临刑时,长安法场人头攒动,万人空巷,监斩官问其何求?她回答说:“别无他求,惟愿一歌。”监斩的人就答应了她。据说,临刑之弱女面对死亡极为从容,或许心存委屈,或许满腹冤情,或许离别世人之最后呼喊。何满子之歌声如清泉喷涌,激扬长空。乾坤为之悲哀,恍然天地昏暗;观者为之动容,不禁潸然泪下。歌罢,刑场哑然无声。良久,监斩官发令,刽子手高举屠刀,百姓闭目不忍。忽闻:“圣旨到,刀下留人!”原来,何满子悲歌感动法场上一宫中人,飞马奏告唐皇李隆基。唐玄宗就恩命特出,一曲《何满子》遂成悲歌绝响。因为何满子出色的技艺,大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相继为之赋诗,其中以张祜的《何满子》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最为感人。
   《虞美人》。唐玄宗时是教坊曲名,调出古琴曲,最初为歌咏西楚霸王项羽宠爱的虞姬而创制得名,后用为词牌。
   有些词牌名如《鹊桥仙》《雨霖铃》等源于民间传说、文学典故或历史故事,其调多符合故事情境,表现人物心境。
   《鹊桥仙》源于古神话与民间传说中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每年七夕,织女要渡天河,使鹊为桥与牛郎相会。当然其直接得名始自欧阳修,因其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以为名。《雨霖铃》又名《雨霖铃慢》,原为唐教坊曲。据《明皇杂录》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西逃入蜀。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后,玄宗日夜思念,入斜谷后遇上连日霖雨,在栈道中又听到铃声阵阵,倍感凄凉哀婉,于是作《雨霖铃曲》寄托思念之情,调极哀怨。前人曾称“一曲霖铃泪数行”,可见一斑。后柳永用为词调,作《雨霖铃·对长亭晚》,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道尽了悲凄别离之哀情。
   另外,词牌《沁园春》中“沁园”本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窦宪夺为己有,后人便作诗来咏叹此事,词牌《沁园春》因此而得名。《浣溪沙》亦作《浣溪纱》,以春秋时西施浣纱的故事为背景而得名。
   有些词牌本身就是乐曲的名称或引自外族、边地的曲名。
  《采桑子》源自于汉代乐府《采桑曲》和唐代教坊中的《采桑》。《潇湘神》又名《潇湘曲》,是唐代潇湘地带祭祀湘妃的神曲。《破阵子》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
   汉唐两代,西域和边地的音乐不断传入内地,那些地方的某些曲调也随之到处流行,有的就被采用为词调,来自外域的、最著名的要数《菩萨蛮》《天仙子》。据说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号称菩萨蛮队,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天仙子》本名《万斯年》,唐武宗时由李德裕进献,因皇甫松的词中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韦庄的词中又有“牛郎此日别天仙”句而更名为《天仙子》。来自边地的曲调,如《凉州》《六州歌头》《八声甘州》等。凉州、甘州都是唐代边地的州名,这些地区的曲调传入内地,后来也被采为词牌的名称。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唐朝这个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国家的民族文化的交流是多么兴盛。
   有些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或由词人自己创制而成。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吟唱渔家生活的词,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当时张志和写了五首《渔歌子》,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浪淘沙》是吟咏大浪淘沙的,《忆江南》是抒发回忆江南之情的,《更漏子》是咏夜的。
   唐宋两代,不少词人通晓音律乐理,能自己创制词调,如柳永、周邦彦、姜夔等人,既是词人又是音乐家,他们的词集中就有不少自制新调。词人自制的词调(词牌),叫做“自度曲”或“自制曲”,在这种情况下,词人往往在词牌下面加注“自度曲”字样,或加小序。如姜夔的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卷四中的《扬州慢》《长亭怨慢》《淡黄柳》《石湖仙》等十七调,都自注为“自制曲”,而且都分别注明宫调,旁边填有“工尺谱”——是惟一完整的宋代乐谱。
   虽然词牌往往与词的内容没有关系,但我们仍可以从词牌的名字上感觉到它的美。读词牌,能激起人们丰富的美感和想象,比如《长相思》《忆秦娥》,多情郎君回忆思念着美人;《柳含烟》《梅弄影》,晨雾迷蒙柳枝翩翩,梅花在月色下婆娑起舞;《满江红》《水调歌头》,晚霞映红了一江水,艄夫站在船头引吭高歌;《浪淘沙》《水龙吟》,大浪冲刷着河岸的沙石,哗哗的流水声仿佛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像此类名字美、意境深、耐人寻味的词牌数不胜数。
  
  (作者单位:济源市教师进修学校)

略谈词牌名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