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8年第11期 ID: 82332

[ 王继红 文选 ]   

趣谈文学的继承与革新

◇ 王继红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或曰“不会吟诗也会偷”。所谓“会吟”、“会偷”,即善于因袭点化,推陈出新。因袭是古人用功入门的捷径,点化是大方升堂入室的秘诀,历代文豪莫不经由此道而成名成家。这正反映了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例如:
  “秋风起兮白云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是汉武帝秋风辞《中国古代名句词典》172页)中脍炙人口的名句。然而前者蹈袭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大风歌·中国古代名句词典》332页),后者源于屈原“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大学语文》34页)。“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被誉为“音韵谐和,文情并茂”的绝句而收入(《中国古代名句辞典》19页),可它却出自五代翁宏的《春残》诗:“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李清照“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敖·唐宋词选注》318页)化用庄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大学语文》29页)。郭沫若一九三七年七月从日本秘密回国,于归国船中步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鲁迅诗选》第347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72年)原韵写成了一首《归国书怀》:“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和韵与鲁诗内容无关,袭承其韵而深表爱国之情。毛泽东同志的许多名句如“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毛主席诗词句解》第167页)脱胎于李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中国古代名句辞典》第4页);“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是从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毛主席诗词句解》第132页)演化而来的;“树欲静而风不止”(1957年5月20日为《人民日报》撰写的社论标题)出自“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说苑·敬慎》);“人生易老天难老”(《采桑子·重阳》)及“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沿袭李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捧铜盘仙人掌歌·中国古代名句辞典》第879页);“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出自(《红楼梦》182回第1181页)黛玉之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论批评与自我批评》)出自《诗经·序》(《毛诗》卷一第5页,中华书局癸卯正月);“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反对党八股》)出自韩愈《送穷文》(《文言读本》第325页);“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他的秘书田家英为他草拟“八大开幕词”的得意之笔。
  如此因袭继承,古今中外的大家都有过。他们正是在摹仿中沿浊而更清,点化而出神的。或用意而更新,如范仲淹“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苏幕遮·唐宋名家词选》53页),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西厢记·长亭送别》上海古籍出版社151页)因袭而点化较范氏状秋色(色彩鲜明)达离愁而意境更深;范仲淹“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点化李白“借酒销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栈别校书叔云·中国古代名句词典》第801页)的诗意,而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状愁绪绵绵的心境生动形象;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唐诗三百首详析》317页);王安石“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桂枝香·唐宋名家词选》第87页);陈后主“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玉树后庭花·中国古代名句词典》423页)皆袭用杜诗借讽当朝统治者不吸取沉痛教训的亡国之忧;五代翁宏《春残》诗“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双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晏几道《临江仙》词用翁诗成句“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中国古代名句词典》19页)。然翁诗不出名而在晏词中却十分显赫,极和谐融贯,情景交融,与全词浑然一体,比翁诗出色有名。
  向例引诗人词,浑然成趣,胜过原作者屡见不鲜。例如周邦彦的名篇《西河·金陵怀古》:“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人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唐宋名家词选》第191页)。
  该词隐括刘禹锡以下两首诗: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孤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中国古代名句词典》第452页)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对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唐诗三百首详析》第303页)
  周词“怒涛寂寞打孤城”是刘诗“潮打孤城”的倒文,“涛”状汹涌澎湃之势比“潮”更形象,冠以“怒”字越加磅礴,较原句巧妙精工。“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隐括刘诗“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仅写月之多情,词且吟月之伤感。“燕子不知何世,人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是由刘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来寻常百姓家”脱胎而出。然诗着意于东晋豪门王导、谢安钟鸣鼎食,以故宅堂前扁额上书写的“来燕”示其显赫。东晋灭亡,豪门势落,王谢堂前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足见升沉变替。而词中的燕子竟不知变化的人世,在普通街巷里来回低飞,也好像在惊叹王朝的兴废,在夕阳余晖里呢喃不已。以拟人的手法写燕子、抒发词人怀古伤今之情。“清真最佳处,在善于融化诗句,如自己出”《词话》),毫无抄袭斧凿之痕。词虽由诗点化而来,但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有继承,有创新。
  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是从范仲淹“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花草蒙拾·李清照集》评笺第8页)脱颖而来,然易安特工。秦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是套用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失题诗·中国古代名句词典》第137页)成句,“语虽蹈袭,然人词尤是当家”(王世贞《艺苑厄言》)与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其冷落之景可鉴。范仲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唐宋名家词选》53页)是用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之意,状明月如霜、思乡不寐的征人心境尤佳。
  但凡前人杰作,后人拟之,非雄才博学,鲜有过人者。杜甫“落月满 [##] 屋梁,犹疑照颜色”,拟苏子卿“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晖”(《中国古代名句词典》第6页);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宋名家词选》第53页),拟庚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滕王阁序·中国古代名句词典》第75页)韦苏州“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拟简文帝“湿花枝觉重,宿鸟归飞迟”(《中国古代名句词典》第17页)。三者各有所本,然尽皆青于蓝而胜于蓝。
  同出于蓝或并佳,或胜于蓝,或逊于蓝。王士祯“楼上晴天碧四垂”本韩侍郎“泪眼倚楼天四垂”(《中国古代名句词典》第1027页),并佳;欧阳文忠“拍堤春水四天垂”、柳员外“目断四天垂”(《中国古代名句词典》第1027页),均本韩句而意致少逊。孟迟“蘼芜亦是王孙草,莫送新香入客衣”;陆机“芳草久已茂,佳人竟不归”;谢眺“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王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尽皆沿袭淮南王“王孙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中国古代名句词典》第809页),“唯孟诗巧于点化而有韵味,余尽逊色。
  读书万卷,灵犀自通。纵横于诸子众迹之中,采百花而酿蜜,其味自别,世人莫辨。张祜“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暮田”,元遗山化作“人生只会梁园死,金水河头好暮田。”(《中国古代名句词典》第1026页)语虽拟而意蕴迥别,哀金人被俘,讽谢太后之北行,其意深长。子美“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丁玲化作“樱花时节又逢君”(《中国文化代表团访日·人民日报》1981年5月16日)仅更一字,情景各异: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到衰,伤乱之感可鉴;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国家由乱到治,作者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日,中日朋友久别重逢,欢愉之情难遏。
  因袭、借鉴前人,这种文辞因袭的现象一度被视为文章大忌:“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古代汉语》王力著第二分册957页),文章必自名一家,“谢朝花于已披”(陆机《文赋》中华书局版1995年)。然而文辞相因的现象比比皆是,尽除陈言,无以为文。连韩愈“唯陈言之务去”亦因袭“谢朝花于已披”之意,“本深而末茂”出自“木体实而花萼振”(《文心雕龙·情采》第537页)。《文赋》中“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袭用《诗经·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而文中“在有无而俺侥,当浅深而不让”,出自《诗经·谷风》:“何有何亡(无), 勉求之”(《诗经选》北京出版社1961年);“同朱弦之清汜,虽二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绝”,出自《礼记·东记》(中华书局第84页):“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也”; “济文武于将坠”,出自《论语·子张》(《四书白话注解》第150页):“予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故陈言可以翻新,蔫花可以借鉴。一味因袭固然不好,但“亦有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胡仔)沿袭的句子成千古名句,而原句却鲜为人知。谁知“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谭记》)出自《水经注》:“渌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虚”(《大学语文·河水》第87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出自《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四书白话集注解”第165页)毛泽东同志的许多名言警句都是沿袭借鉴的,类此词句相因、意境全异的名句,千古传颂,可与日月齐光。
  故而“貌同心异”的因袭是必要的,其中有继承,也有创新。因袭摹仿是创新的起步,初学写作者可体规画圆,准方作矩,渐次“规摹变化之诀”,“化腐朽为新奇之功”,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点化出神,便可成为名家。文学正是在继承、革新中得以发展的。
  
  王继红,语文教师,现居贵州铜仁。本文编校:高述新

趣谈文学的继承与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