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在考试中,命题者提供给考生一定的材料,或是文字,或是漫画,或是图表,让学生根据材料的内容,选准角度进行作文。此类题型,多年来盛行不衰,因而在应考训练中,语文教师也自然而然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但是,不论是在平时训练当中,还是在高考评卷当中,都会发现相当部分的考生无法达到基本要求,有的甚至离题千里,立意不当,所给材料互相脱节。不符合要求的文章,写得再好,也只能作为四类卷评分,杀伤力是很大的。为了尽可能克服这种问题,目前一些教师正在进行材料作文的模式训练,并称之为“模式作文”训练。对于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来说,这种训练方法不宜提倡,但作为应考训练,却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
这么一来,会不会使学生坠入“八股文”的僵化程式之中呢?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虽然其有“八股”之倾向,但这只能是考场上的一种做法而已,不会对学生的一生造成影响。因为,学生一旦走出社会后,社会生活的千变万化亦会引导他们思维的变化,不会僵死在一个模式之中;另外,整个社会文风的丰富多彩,也会对他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模式作文的程式是不能左右他们的。然而,由于是在考场上,考生受到一定的时间、空间以及命题导向、自身阅历等方面的限制,思维无不受到牵制和约束,想自由自在地写好一篇文章,表现一个社会现象,是不可能的。因而,给予必要的“模式”疏导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卓有成效的。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这种作文训练的模式与方法。
模式作文的训练方法,目前有称为六步法的、五步法的、三步法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其目标是一致的,即根据材料内容,选准角度进行作文,其“法”的具体表现也是大同小异的。然而,我认为,最好是能与平时的作文训练互相结合来进行,这样,收效可能更好一些。一般议论文,是三段式结构,为了使应考作文和平时作文两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采用“三步法”的结构模式,则与“三段论式”比较吻合。
应考作文三步法。第一步:开头引进材料,简述材料,引出观点。第二步:事实论据(正反例证法),理论论据(假设因果法)。第三步:结尾重申观点,照应开头。
平时作文三段论式。引论:提出问题或观点。本论:分析问题,对观点加以论证。结尾:解决问题,照应开头。
通过上边的比较可以看出,第一步又分为三小步,首先引进材料,接着是对材料进行简述,再从材料之中引出观点。这样做,既能使立论有充分的依据,自然引出观点,又能让考生在论证中,紧扣观点组织材料。目前的一些考生往往不注意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说:“读了上面的材料之后”、“看了这个材料”、“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这不但显得突然,而且把材料与文章俨然割裂开来,使立论没有可靠的依据。假使单把文章搬到别处,读者便无从知道这个“材料”到底是什么东西。因此,开头引进材料是很必要的。较短的材料,可以照搬;较长的材料,则应根据立论的需要,或摘录,或概括地引进。有的考生虽然引进了材料,但却不对材料进行简述,抽出其本质的、内在的东西,而是直接提出论点,也未免突然和牵强,有如拉牛出栏而不是引牛出栏,观点出得极不自然。例如以“刻舟求剑”的故事为材料写一篇文章,有的学生在复述材料之后,马上就提出论点:“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应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静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这个观点并不错,但其与材料之间有了一道隔阂。假若在复述材料之后,先对其进行一番简述,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弊端了。有位学生这样阐述:“这个楚国人理所当然找不到他的剑,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船已经走了,而剑落水后却没有随船而走,楚国人按船上的老记号去找剑,当然是找不到的。他的毛病就在于没有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用老眼光去看问题,当然是要犯错误的了。”接着便引出观点:“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我们观察社会,处理问题,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误入歧途。”这种写法,犹如“引牛出栏”,而不是“拉牛出栏”。这样的一开一合,一纵一横,观点水到渠成,与材料结合得严密无缝,文章的结构也显得紧密多了。
当然,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还是论证部分,即第二步工作。有的考生,提出的论点是正确的,也是自然的,但是论据却显干瘪空洞,没有说服力。平时作文,常有学生叹息,头脑空空,没有材料,特别是理论论据,更是束手无策。在考场上,也只好东拼西凑,列举一些简单的事例,加上几句口号就了事,如此而已,当然写不出动人的文章。
其实,只要头脑清醒,又有个基本的模式,即使是在考场上,论据也是不难找到的。就事实论据来说,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各科教科书中的很多人和事,都可以作为论据,就是实在找不到现成的事实,临时编造些事实,作为考场作文来说也是允许的,评卷时也没有谁去考证论据的真实与否,只是看其论证的水平而已。另外,有些考生在立意之后,往往只考虑正面论据,而忽略反面论据,这也是论据不足的原因之一。一个论点,一般都应有正反两个以上的材料来证明。再说,从各个材料的不同角度可以引出不同的观点,那么,如果以这个材料为论据,它也可以用来论证多个不同的观点。例如人们最熟悉的张海迪的事迹,就可以用来论证自立自强、奉献精神、勤奋学习、讲究学习方法等观点。《伤仲永》这个故事,是个反面教材,可以用来论证学无止境、反对骄傲自满、要珍惜少年时光等;从其父亲的角度来,还可以论证关于青少年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反对名利主义等观点。只要做个“有心人”,不管是教科书,还是社会生活、个人阅历,都可以找到作为论据的东西。
关于理论论据,相当多的学生视为畏途,常常叹息:“我真不会分析呀!”“理论水平太低呀!”为了证明一个观点,只好“例如”“例如”“又例如”,犹如一篇狗肉账,只摆事实,不讲道理,没有分析议论,那怎么能称为“议论文”呢?如果考生能够运用各种推理方式,运用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来对论点进行论证,那当然是很不错的,但是,一般的高中生,在限制极严的考场上,是很难做到的。有的老师经过多年的实践,提出了“假设因果法”的论证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这种方法就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假设,即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在那种情况下,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鲁迅的《拿头主义》可以说是假设因果法的典范。他在论证对中外文化遗产应当“拿来”这个观点时,首先是假设“只是送出去”(卖国),那么,到将来,我们的子孙只能向帝国主义“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过日子;接着又假设如果一味让帝国主义“送来”(经济文化侵略),那就“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最后,再假设我们“拿来”又怎么样,如果“没有拿来的”,又会怎么样。这里作者没有讲什么大道理,但是对观点的论证是深刻而有力的,正反两方面都讲到了,有谁说这不是一篇好文章呢?相反,有些理论很深奥的文章,也未必是好文章。其实,在树立观点之后,或者是在摆出事实论据之后,考生还应该考虑到,对于这个观点,如果这样,就会怎样怎样,如果不这样,又会怎样怎样,好的结果坏的结果都应全面考虑到,再用通顺连贯的文字写出来,那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理论论据了,这又有什么难呢?
根据上述,模式作文的第二步,其实又可以分为四小步,请看图示:
假如四小步都走完了,那么这篇文章论据就会充分了,论证也就严密了。
最后是文章的结尾,即下结论,这个结论应是“重申观点,照应前文”。要求“重申观点”,是为了防止考生在最后时刻走题、离题,造成文章中心不统一,结构不严谨。但是“重申”不应是“重复”,字词运用上应有变化。下结论常用的过渡词语有“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所以”等等,也应引导考生恰当运用。
高考材料作文之议论训练,方法是多样化的,这里所说的“三步法”训练,只是其中一种最简便的模式而已,但愿对学生考场作文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覃东雷,教师,现居广西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