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2期 ID: 140088

[ 娄凤琴 文选 ]   

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 娄凤琴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巴尔扎克,在他的《高老头》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十分宠爱女儿的人物形象——高老头。高老头不惜为两个女儿花尽毕生的财产和心血,给她们无比丰厚的物质享受,支持她们不择手段地挤进上流社会。然而最终,当高老头榨干了自己的血汗,再无油水可榨了的时候,他只有孤独地住进了简陋的伏盖公寓,在幻想着他的宝贝女儿能来看他一眼而最终无果的悲哀中死去。这不能不说是偏狭的父爱,无情的悲剧,的确发人深思。
  高里奥先生也就是高老头,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政和波旁王朝这三个新旧交替、急剧动荡的时期。在大饥荒时代,他靠做面粉生意囤积居奇发了大财,由一个进城的农民一跃成为资产者。在妻子病逝以后,他便把全部感情倾注在了两个女儿身上。他请来优秀的教师给女儿讲授高等教育应有的才艺,全力满足女儿的奢华生活,如给她们请做伴的小姐,给她们提供自己支配的马车等。高老头还给女儿们“随心所欲挑选丈夫”的权利,大女儿阿娜斯塔齐想做贵族,嫁给了一位伯爵;小女儿但斐纳喜欢金钱,被银行家迎娶。女儿出嫁时,高老头用了他一半的财产做陪嫁,给了每个女儿八十万法郎。在波旁王朝复辟以后,封建等级观念进一步加强,地位显赫的女婿认为高老头的面粉生意有失体面,高老头也觉得自己的身份有辱女儿的面子,为了女儿,他盘出铺子搬进了生活条件很差的伏盖公寓。
  刚住进伏盖公寓时,高老头手中还有足够的财产、精致的餐具和公债票。可为了给女儿们还债,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甚至亲手铰掉了他深爱的妻子生前所赠的镀金银器。为了使小女儿和她所爱的青年拉斯蒂涅高兴,他不惜卖掉长期年金的本金。花了一万二千法郎为他们置办一个小套间,还高兴得欢天喜地。虽然女儿们对他的巨大牺牲并不感恩,可他还是不断地付出。高老头临终前痛苦得死去活来,多么希望女儿能来看他,最后给他一个临终圣餐似的亲吻,但他的女儿们却在鲍赛昂子爵夫人的舞会上流连忘返。
  高老头对女儿们的爱,是偏狭的、自私的,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他没有什么文化,是一个暴发户。一夜间的暴富冲昏了他的头脑,虚荣心的作怪使他拼命想挤进上流社会。他自己没这个本事,就想借女儿们的婚姻力量来达到这一目的,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果。这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从表面上看来,巴尔扎克竭力渲染的这种超乎寻常的爱女之情几乎到了变态的畸爱程度,于是,有人据此认为高老头的父爱表现了人类崇高的感情,是令人惊心动魄的伟大感情,是一种父性的基督。但我们仔细品读,其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却遭到那样无情的对待,高老头自身也是导致这悲剧的原因。首先,高老头对女儿们过分溺爱,并且用错误的方式来表达他对女儿们的父爱。高老头父爱的内容多半是满足女儿物质生活。他自己节俭,却纵容地给予女儿奢侈的享受。这种一味的金钱上的给予和宠爱,使女儿们养成了挥霍和向她们的父亲索取的习惯,且对他的给予已熟视无睹。为了给女儿找钱,他愿意杀人放火;只要女儿高兴,他可以不择手段帮助她们偷情通奸。高老头的女儿们变得无情、无耻、丧失道德伦理,成为崇尚金钱的资产阶级贵妇。其中固然有社会风气和社会教育的败坏作用,但也是父亲盲目的爱的产物。所以阿娜斯塔齐和但斐纳对她们的父亲没有了尊重和情感。高老头是笨拙的,他只会用金钱来表达爱,用金钱来笼络两个女儿的感情,这注定是虚假和不牢靠的父女之情。其次,高老头的父爱并不单纯,而是带着阶级的复杂性的。高老头最后留给女儿的咒骂足以说明他的父爱并非是崇高无私的。他怀着往上爬的虚荣心,通过百万财产把两个女儿送进了上流社会。也希望自己能够乘机插足其间,安享天伦之乐。他认为父女之情胜过金钱,可他又相信金钱的力量,在临死前还说“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结果,原本高尚的感情变得庸俗了、不纯洁了。这种父爱无论从动机还是行为上都是偏狭、自私和虚伪的。正如他自己在弥留时的叫喊:“我是一个糊涂蛋,遭了报应,女儿们七颠八倒的生活是我一手造成的,是我惯了她们。”
  当然,巴尔扎克极力刻画的高老头的“父爱”形象,更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反映。所以,除了高老头自身的原因。父亲异乎寻常的爱却换来女儿们不可思议的无情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高老头生活的时代是人类最真诚的亲情缺失的时代。那时拜金主义盛行,金钱毁灭了人性,破坏着家庭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高老头的女儿们也被整个社会风气所浸染,是虚荣无情的。她们甚至为了参加舞会,“即使踩着父亲的身体走过去也在所不惜”,这实在是残酷。他的女婿对他的态度更能反映当时社会的罪恶:女婿们用手段控制了其妻子的财产,其实就是高老头的财产。在高老头还有钱时,他们对他恭敬体贴,他们看岳父的眼神“就像恭恭敬敬瞧着钱一样”。这些全都赤裸裸地体现了当时社会欲望横流和金钱至上的风气。在那样的时代,在那个道德、情感沦丧,靠金钱维系关系的社会,高老头的父爱无论多么高尚,无论为情感付出了多少金钱和心血。他的女儿们也是不会感激和回报的。高老头溺爱女儿、畸形教育的结果是,他非但没有收获女儿们一点爱的回报,反而也坑害了她们。他的女儿们除了学会无度地挥霍金钱之外,没有半点谋生创业的技能。当她们赖以支持财富的老父被榨干了油水撒手人寰,当她们人老珠黄有一天被丈夫抛弃的时候,其流浪街头的惨象,谁能保证不会发生呢?
  读完可悲可怜的高老头的故事,掩卷沉思,不禁汗流浃背。高老头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人类前行的脚步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们身边的独生子女现象不能不引起关注。
  问题一: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独生子女在家中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待遇。上自祖父母、外祖父母,下至父母,六个人团团围着一个孩子转,要星摘星,要月揽月。捧在手上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自小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凡事要尖抢尖,嫉妒心强。颠倒了老幼关系,伦理道德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基本沦丧。
  问题二:学生闹矛盾打架,其实也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正常事。但现在的家长则唯恐自己的孩子吃亏,出动大批亲友团助威助战。家长很少批评自己孩子的过错,使孩子养成了专横跋扈的坏脾气。
  问题三:老师批评教育学生更是教育的内容之一,但学生找来了家长,家长则大骂老师,大闹校园。家长的无知、素质低下,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问题四:孩子在外面闯了祸,甚至触犯了法律,家长要么不惜花大笔的钱为其“赎”罪,要么亲身为其顶罪,替儿子蹲监狱。
  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三:
  其一,传统的传宗接代的思想导 致盲目偏狭的溺爱。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便舍得一切,百般呵护,百般溺爱。所谓的千顷地一棵苗,祖辈父辈的望子成龙造成了众星捧月式的溺爱环境,形成了孩子以我为中心的优越感。
  其二,不良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对20至25岁年龄段的独生子女来说,他们的家长多数是45至55岁年龄段的中年人,这些家长的成长历程,比较特殊。虽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但他们小时候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及至上学,又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在身体成长方面先天不良,精神成长方面是后天不足。多数人没有受过规范的学历教育,思想文化素质教育低下。一些家长缺乏为人父母应有的品德素质,家庭生活中的语言“出口成脏”,精神世界空虚,业余时间很少读书学习,饮酒打牌,无所事事,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氛围。家长没有承担起启蒙教育的责任与作用,是下一代不能催康成长的重要原因。
  其三,畸形的教育。正是由于家长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既想让孩子成为科学家,又想让孩子成为画家、歌唱家。于是今天进这个补习班,明天进那个特长班,剥夺了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给孩子幼小的肩膀以沉重的负担,给其幼小的心灵以畸形的思想灌输。结果是孩子不堪重负,产生逆反心理。家长逼孩子学这学那,唯独不教孩子传统的思想美德,不教孩子如何做人。于是孩子厌学、逃课、泡网吧。于是家长用尽各种手段,逼其学习,造成恶性循环,望子成“龙”却成了“虫”。于是出现了大量青少年犯罪现象。
  影响独生子女不能健康成长的因素,还有很多,时力有限,本文不做更多的探究。
  人类的进步在于良好的教育,包括家庭的、社会的。在于一代一代人的传承文明,继往开来。如果某一阶段、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那就不可避免地会有悲剧发生。当年的法国是这样,世界上别的国家是这样,中国当然也会是这样。
  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由于过分溺爱女儿,施以畸形教育,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高老头不仅给自己酿了一杯苦酒,也把两个女儿引入了歧途,使其迷失了天性良心,变得无耻可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从高老头的故事里汲取教训。爱孩子,但不要溺爱;望子成龙,但不能拔苗助长。要知道培养教育孩子,不单是小家庭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要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笔者想借此奉劝为人父母者,千万不要重蹈高老头的悲剧。

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