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高校学生学习英语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汉语思维的限制和影响。近年来,母语影响二语习得与母语给二语习得带来的负迁移影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与普遍关注,却极少见到有学者对母语给二语习得带来的正面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事实上,汉语的水平确实能够给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给高校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问题提供解决对策,提高其英语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汉语 高校学生 英语学习
引言
高校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到其学习效果。研究发现,汉语对其学习英语的效果也有着一定促进作用。汉语是一种语义型的分析型语言,而英语则是形态类的综合型语言,汉字是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汉语中的文字都是四声辨义声调,而英语的语言都是语调辨义。在汉语的词汇体系中,都将字形作为中心,而英语则是把词汇的形态作为中心,汉语的语法更注重的是意合,而英语的语法则更注重形合。从上面所说的这些方面看来,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就是这种差异性,使得我国高校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较大的困难。但是,汉语和英语都是一种语言,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因此,可对这些共性进行适当的利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一、汉语对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
迁移原本是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是指在新的知识学习中,学习者把先前所学过且掌握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迁移,将其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进行运用的一个过程。迁移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正迁移,另一种是负迁移。在母语的规则和外语的规则一致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是正迁移,正迁移在学习中起促进作用,利于学生第二语言的学习。在母语的规则和外语的规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时,特别是在本质上不相同时,所产生的就是负迁移,负迁移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干扰因素,给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带来阻碍,加大了第二语言的学习难度。
(一)汉语对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影响
1.语言方面的影响
在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可以对汉语和英语中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有共同点、类似的音素进行拼读。如,把英语中的元音[i:]、[?:]、[?:]、[u:]分别当作是汉语中的韵母i、e、o、u,从而降低高校学生学习这些元音的难度,使其读起来更加简单,且便于学生识记。[1]
2.词汇方面的影响
就字面上理解,语言的词汇可分成理性意义类词汇与联想意义类词汇。在英语语言中多数理性意义的词汇都可以用汉语中类似的词汇进行表达,并且其词汇的意思在上下文中是一样的。如,一部分专用的名词,学生在对这些词汇进行记忆时,就可借助汉语进行记忆,从而加快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提高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力,充实学生的词汇量,教师也可运用汉语中的形声构字法,来引导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构成进行分析,利用对词根和词缀的学习,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并让学生的词汇量得到拓展。
3.语法方面的影响
在英语语言中,有很多句子的主、谓、宾顺序其实和汉语大致是一样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些英语句子时,可以不用对其单词的顺序进行改变,而仅需直接将汉语语句译成英语语句就可以了。学生抓住了这一要点,就可以用英语对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进行自由表达,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会因为英语的学习难度较大,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汉语在高校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消极影响
1.语音方面的影响
汉语语音与英语中的语音属于两种不同的语音体系。汉语发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了一种习惯,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发音时,习惯性地用与其类似的读音来进行代替,或者直接用汉语语调来对英语语调进行代替。尤其是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很多学生都会找到读音类似的拼音来帮助自己记忆,从而忘记了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应依声调进行辨义。[2]而英语属于语调语言,依语调来进行辨义,两者在本质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2.文化方面的影响
高校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本民族文化与语言的干扰和影响,经常会习惯性的将本民族文化与语言用到英语的学习中。如:①问候语,在中国,两个熟识的人见面后,一般会问 “吃饭了吗?”等诸如此类的寒暄话语,但这并不是询问人真正的意思表达,如果要将其直接译成英语:Have a meal?来与外国人打招呼,外国人就会感到无法理解,并极有可能在彼此间产生误会或闹出笑话。②禁忌语,中国人之间进行交往时,大多数都会询问对方的职业、年龄、家庭状况以及收入等情况,但是如果你问外国人How old are you?或者What is your occupation?那么外国人可能会认为你在打探他的个人隐私,会让其觉得很不舒服或者不愉快。
3.词用层面的影响
首先,在价值和礼貌观方面,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中国人而言,谦虚是做人的传统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过分谦虚却是一种不礼貌的方式,是对表扬自己的人的不尊重,中国人认为卑自尊人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在被别人夸奖时,通常会尽量地贬低自己,来表示谦虚。而外国人却会非常开心地回答“Thank you”,来表示自己接受了别人的表扬或者夸奖,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对表扬者进行伤害。[3]
其次,在人际交往中,中西文化也存在差异。中国人是非常注重人情的,所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见面时通常都会礼貌地进行询问,如“吃饭了吗?”、“要去哪里?”等等,因为这些问候比较合乎人情,在中国的文化中,对别人的私事进行过问,表示的是一种关心,表示亲密和友好。而外国人更注重个人的隐私,在见面之后通常会谈天气,常会用“Hi”、“Hello”这些用语进行问候,因为这些用语绝不会涉及到个人的隐私。英语文化中,收入、年龄、婚姻以及信仰等都算是个人的隐私,通常不会询问,反之别人就会觉得你干预了他的私事,会觉得你是一个没有礼貌的人。
再次,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交际模式。高校的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易受汉语的束缚,经常会在英语中使用汉语语用的规则,把部分汉语的习惯都带到英语中。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在与陌生人见面时,就会习惯性地问“what’s your name?”以示友好,但往往却吓到了别人,让别人误以为自己遇到一名警察。在中国人的交际中,和别人分开的时候,常会说一句“慢走”,而很少说“再见”。事实上,在中国人的理解中“慢走”也就是“保重”的意思。同样都是“慢”字,如果被用到了另一句话,如 “怠慢”中,其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因此,如果在送别外国友人的时候,你对他说“go slowly”,那么他就难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4]
二、高校学生英语学习中汉语负迁移影响的消除路径
(一)发挥文化共同性的优势
文化方面,在特定的语境中,相同的词汇其联想的意义也不一样。东方人与西方人在价值观、地理环境等其他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在词义、词汇的文化和联想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英、汉词汇里一样的文化含义,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一定的对比。尤其是一部分表面相似、本质却不相同的词语,更需要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两国文化的共同性进行更好的掌握,以避免负迁移影响。
(二)确立目标明确的课文讲解
对英语课文进行讲解时,教师应该有适当的计划,有针对性地把西方文化的背景、习俗、心态等带到教学中,让学生进一步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原著,并讲解部分经典作品,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西方人的表达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找到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的差异。运用文题教学的模式,向学生输入更多的语言和文化常识,让学生自行寻找作品中的文化、价值和内涵,使其更好地了解英汉两语之间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增强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5]
(三)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方面的敏感性
加强培养学生在文化差异方面的敏感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有效降低学生的语用错误。高校教师可运用汉英两语之间的对比差异,对英汉两语中不同的语言结构、交际原则,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找到英汉两语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的差异,使其明白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交际模式,从而将汉语中已有的习惯性表达方式排除,从根本上降低汉语对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
结语
在高校学生英语习得的过程中,汉语对其有着正负两种影响,因此,高校的英语教学应意识到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双重性作用,充分利用汉语在英语学习中所起的积极作用,降低其负面影响,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付冬英,王明生.汉语水平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试验研究[J].老区建设,2013(06).
[2]孔令敏.浅谈英语学习中汉语文化的负迁移影响[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3(05) .
[3]赵佳,韩兴华.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微妙影响[J].群文天地,2011(23) .
[4]邓涛.论叶圣陶的语文建设思想[J].语文建设,2015(01) .
[5]王尚文.语文课程与语文品质[J].语文建设,201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