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西方所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虽然有着不同的创作手法,但是却有相似的内涵。被我国称为武侠的文学体裁,西方称为骑士文学,两者看似不同的文本模式却蕴含着相似的精神底蕴。本文笔者根据对这两种体裁的文学发展、叙事模式和作品中虚构人物的夸张度的探究,比较中西方武侠文学的异同。
关键词:武侠文学 中西方文学 文化背景 比较文学
引言
文学创作是世界不同区域文化的象征,各类文学风格的本质源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文学流派中,新的文学文体也会丰富作家所植根的文化土壤之中,成为一种流行的语言风格、行为模式甚至会延伸至精神领域成为探索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中国武侠文学形式与西方骑士文学体裁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创造的文学形式,两种文体的创作内容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但正是这种不同使这两种文学文体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从现代与当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仍能看到武侠文学的身影。作为中西方所特有的文学产物,根植于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武侠文学与生长于西方的骑士文学,两者在极其相似的外表下蕴涵着相似的文化精神内涵,两种文学载体的主要近似特征突出表现为“侠”文化的关联性。随着世界文学的不断创新与开拓,这两种文学体裁随着文化的发展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借鉴的意义。本文笔者基于对中西方武侠文学的梳理与分类,将武侠文学分别放置于不同的文化创作背景之中,从两者文学发展、叙事模式和作品中虚构人物的夸张度三个角度的相互影响来探讨两者的相似与差异,对异同点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上了解武侠文学,并对当代文学创作以启迪。
一、中西方武侠文学发展概述与文化背景
西方骑士文学产生于11—13世纪,曾在世界文坛享誉盛名,在这段时期内,骑士们拥有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准则,逐渐开始追求个人英雄主义。他们在生活中将锄强扶弱的骑士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骑士文学便展示了他们独有的精神风貌。某种特定文学类别的出现往往是对一种社会现实的折射或反映,毫不例外,骑士文学的产生恰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响应。当时欧洲社会的骑士们建功立业、勇于冒险的心情极其迫切,但是这种冒险是狭义的冒险,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讲,这种冒险指的就是“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骑士们所处的社会圈子是存在局限性的,因此,骑士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对“贵妇人”的崇拜。其中,代表性最强的是《破晓歌》。除此之外,骑士文学的主题还包括另外两类内容,其一是以勇敢的骑士冒险征战建功立业为主题,最具代表性的是《亚瑟王传奇的故事》,这部作品的人物与情节设定在著名的文学作品《哈利·波特》中得到很好的诠释与再现。《亚瑟王传奇的故事》中的骑士兰斯洛特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独自去冒险,魔法师梅林帮助亚瑟王在圣湖中得到了仙女赠予由精灵打造的“王者之剑”的圣剑。以上类似的情节充斥于当代奇幻类文学之中。其二是围绕着古代史诗题材而写的内容,如古希腊、古罗马的特洛伊战争等。从骑士文学的发源地和发展程度来看,法国无疑是骑士文学发展最为兴盛的地方,其中以抒情诗和叙事诗为主要体裁。
中国武侠文学的创作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先秦的武侠文学创作主要是以史传类文本为内容载体,或者参考当时散文文体语言最终形成武侠小说的早期雏形,换句话说,中国“武侠”文化的起源也来源于此。早期的武侠文学主要是以“侠”文化为基础的记人记事,内容、情节单一。例如《荆轲刺秦王》就属于我们比较熟知的武侠文学萌芽之作。中国早期的武侠文学中所撰写的情节内容大多是发生过的真实故事,这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些传记文学,《史记》中的传记记录的是当时发生在侠义之士身上的轶事。发展到魏晋南北朝,这时是这类文体快速发展阶段,主要出现了以《搜神记》为代表的武侠文学,将这种文学体裁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此时的武侠文学已经不仅仅是对现实故事的记录,其中添加了大量的主观色彩和虚构故事,正是这一举动奠定了后续武侠文学的发展方向——传记小说。[1]唐宋时期,武侠文学已经开始了传记的形式,例如这一时期的《昆仑奴》《白猿记》《霍小玉》等著名传记小说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传记小说在原有事实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作者的感情与推断等文学元素。发展到宋末明清,中国的武侠文学达到了一个巅峰阶段,这其中以施耐庵、吴承恩等杰出文人为代表,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武侠作品,如《水浒传》、包公案及三侠五义等,将主人公的无私精神塑造得栩栩如生,至今都脍炙人口。发展到清末民国时期,武侠文学空前兴盛。至此,中国武侠文学开始了蜕变,港台的新武侠文学出现,以梁羽生、金庸的文学作品最为著名,作为“新武侠文学”的代表人物金庸先生不仅实现了传统武侠文学向现代武侠文学的蜕变,并将武侠文学的广度和深度推到了文学史上史无前例的高度。
二、中西方武侠文学的相似性比较分析
(一)两者文化渊源与发展历程的比较
从创作背景和发展历程来看,中西方武侠文学有很多的相似点。首先,两者都是从民间开始流传的文本载体起步。其中骑士文学的创作题材主要是取自于民间传说和史诗片段,其基本主题大都是围绕着主人公的建功立业历程、侠义冒险精神以及追求爱情自由等内容展开的。同样,中国早期的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列传》《荆轲刺秦王》等也是记录民间真实发生的故事。其次,两者相似之处就是都饱含对权威的反抗意识。西方骑士文学将骑士们当作是敢于反抗权贵的英雄,而中国武侠文学也赋予了主人公反抗精神,如《荆轲刺秦王》中,将反抗意愿体现在了英雄荆轲身上。但是,无论是西方的骑士文学还是中国的武侠文学,它们本身不可能改变当时所处的社会现状,因为这些小说所体现出来的反抗精神都只是停留在表面,针对的是某些权贵,骑士和侠士们没有看清问题发生的根源,所以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骑士文学和武侠文学并不能动摇当时大的时代背景环境。
(二)描写故事情节的写作手法的相似性
中西方武侠文学不可否认都带有“传奇”的色彩,同是将冒险和行侠仗义作为写作的主体特征。但是,真正对读者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并不仅仅是这种冒险的故事情节,而是对故事情节巧妙的处理和安排,这才是吸引读者细细品味的关键。西方骑士文学故事中真正将情节推向高潮的是作者文字中隐藏的矛盾。与此相似,中国武侠文学的创作者也非常擅长情节中矛盾的潜伏,由矛盾引出的情节才是读者最为关注的重点。中国武侠文学中对矛盾的制造最为经典的当属长篇小说《水浒传》,这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的武侠巨著,这部作品重点讲述了108位好汉身上发生的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这些故事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就显得乏味,而作品之所以精彩是因为每位英雄的故事当中都存在着诸多矛盾,如朝廷和百姓之间、贪官和清官之间,作者对这些矛盾的巧妙处理才使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故事栩栩如生,更具感染力。可以说,作品中矛盾的制造是推进不同文学得以发展和渲染的动力,更是中西方“侠”文化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矛盾,那么中西方武侠文学中就不会有“行侠仗义”的内涵。
(三)作品中虚构的人物行为夸张度的相似性
西方骑士文学的主题显然是为了歌颂骑士精神,因此对他们忠君、护主和行侠仗义进行大肆渲染。作品中将骑士们描写成法术通天或英勇善战,而且最终都能够战胜邪恶取得胜利的人物形象。通读众多的西方骑士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这些作品在描写骑士们的时候通常会突出他们超人的法术,他们可以打死猛兽,也能降服鬼怪精灵,骑士们之间进行比武,一打起来就是昏天暗地鬼怪皆惊。其实对于骑士们比武的场景,我们能够清楚地感觉到夸张的成分,骑士小说的作者将他们比武的场面写得真是空前绝后、无限夸张,让人感觉这些骑士简直是无所不能的存在。
不仅西方骑士文学如此夸张,中国的武侠文学也是一样,名著《水浒传》中的武者鲁达经常行侠仗义,这种“打抱不平”的行为就是现代倡导的“见义勇为”的文学出处,这也是中西方武侠文学中主人公所恪守的“侠”的理念。我们所熟知的武侠文学《天龙八部》中描写的“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等出神入化的武功都是夸张化描写,实际上这和骑士们通天的法术本质是一样的,将夸张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更有学者认为:“中国武侠小说的神奇有甚于西方骑士小说”。还有些学者以为,西方骑士们通天的法术和中国武侠小说中的神功都过于夸张,会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这两种文学中离奇情节设置的手法虽然确实给故事情节增色不少,但是或多或少的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今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值得借鉴的一点,对于此类文学的欣赏应该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阅读。[2]
结语
不同区域的文化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文学的产生源自于文化的发展,各个时代的文学特色也恰恰是对当时时代的反映。从现代与当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仍能看到武侠文学的身影。随着世界文学的不断创新与开拓,这两种文学体裁随着文化的发展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借鉴意义。作为中西方所特有的文学产物,根植于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武侠文学与生长于西方的骑士文学,两者在极其相似的外表下蕴涵着相似的内涵,西方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文学是“侠”文化的两种不同文学表达形式,它们存在着诸多的相似性,但是,文化的产生根源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生产形式,这也决定了骑士文学和武侠文学各自存在着独有的特点。本文深入挖掘了两种文学的相似性和其产生的文化根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学的特点,并且为研究两种文学之间的不同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袁春波.金庸:学生绕不开的阅读存在[J].语文建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