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堂属于实践性较弱的课堂,通常均是老师强制性地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在这种被动的教育环境中,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就无法充分吸纳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应有效运用教学艺术,努力营造学生乐学、老师乐教的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艺术
引言
语文课堂是传播人文精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载体。文教师在这一教学的互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是整体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因此,语文教师在具备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应掌握丰富、娴熟的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以此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具体来讲,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好教学艺术,简述如下。
一、掌握学生的发展特点
(一)全面认识学生的成长可能性
所有教育的发展基础就是学生的成长可能性,学生与生俱来就伴随着成长可能性,也是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方式,而当下教师的职责就是发掘学生成长可能性,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二)全面认识学生的成长主动性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主动性,使学生形成自身发展的目标,并介入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极重建、探索与反思。[1]进行语文教育时,要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主动提升自我能力。
(三)充分认识学生成长的复杂性
从语文教学上看,学生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许多学生刚进入新学校时对周边环境比较陌生,适应过程中,可能将自己的脾性收起来尽力参与集体活动,这时进行语文教学,新学生就比较容易适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细微表现,将课堂上学生的一些错误观念及时消除。例如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每个组四到六个人,这样学生也容易熟悉,而讨论过程中,部分内向学生融入情景较难,这时候老师就要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参与探讨过程。
而一些已经对学习环境比较熟悉的学生,其中会有部分学生叛逆性比较重,比较坚持自己的想法与主见,认为语文这种科目自出生以来就伴随自己,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去学习,进而在课堂上出现玩手机、睡觉与讲小话的现象,最后语文成绩大幅度下降。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地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还可以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渐渐走入学生内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被尊重。并在交流过程中将语文的重要性表现出来,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主动积极地参与语文活动。[2]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将爱心作为根本,多信任与尊重学生
师生良好关系构建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深刻了解学生才会有真正的关爱,不少学生虽然年纪较小,可是却有情感与灵性。与成年人一样有自己的感情世界,明白痛苦与快乐,有羞耻之心。因此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无法主动参与,教师不应该采取责罚与批评的方式,需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回归正轨。尽可能换位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使学生人格可以得到提升,创造空间使其独特性得以发挥。此外,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情绪与意愿。在语文课上,部分学生会打瞌睡,老师不应该责骂这类学生,而是应该了解学生上课瞌睡的真正缘由。如果是平时课业繁重,没有充足的睡眠,则要让学生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如果是打游戏、娱乐等导致睡眠不足,就必须耐心教导,将其引导至学习轨道上。但也不是一味地迁就,需要关心与严厉共存,不宠爱也不偏爱,更不粗暴对待。只有这样,才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语文课堂上,学生才不觉得是被迫地学习知识,而认为是在和老师进行交流。
(二)弘扬民主观念,重视参与积极性
许多教育家提出,教学成败与教师态度有直接关系,教师进行课堂教育时,尽可能营造愉快、宽松、安全的氛围,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友爱、成功与快乐。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要尽可能发扬民主观念。在开始讲授一篇课文时,需要征求学生意见,如果大部分都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后的教学活动就可以沿用。同时结束一篇课文后,也要让学生大胆反馈自身感受,使课堂效果及时得到反应,这样方便老师不断更新教学方式,进而寻找适合学生特色的教学策略。但是学科知识还是需要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不管什么样的知识,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才能有深刻的体验。因此,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更好地学会自我成才、教育与管理,进而全方面展现学生个性。
(三)关注个性,用欣赏的眼光看人
詹姆斯也就是美国的心理学家过去说,人性深切禀性是渴望被别人赏识。懂得尊重学生的老师会带着积极心态与欣赏眼光进行教育活动。只有真诚期待才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学习动力,同时也会深刻影响学生的个性与智力发展,一旦老师没有真诚欣赏自己的学生,学生很容易失去信心,认为学习只是一种任务,自己只是任务的执行者,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与激情。因此,老师要适时鼓励与表扬学生,使学生有成功体验,进而主动去探索知识。例如:在文言文的教育中,如果学生知道某一个通假字,或是知道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老师就要在班上表扬这位学生,他在收到大家赞许的目光之后,自然会更乐于学习。此外,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需要被人去发掘,尤其被老师发掘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幸福,因此需要老师以欣赏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这样就可以发现学生身上独一无二的优点,使学生找到信心。欣赏学生也是一种美德与境界。教育过程中老师对学生有引导作用,是把学生培养成人才的关键,其中学生主动与教师主导对立统一也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规律。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力,引导、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在学生的成长方面,教师也具有引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判断。[3]
(四)耐心引导,用真诚来换尊重
师生关系需要的是真正互相尊重,而真正尊重是平等看待对方,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学生发展与成长路上的引路者,引领学生走上正轨,而不是发号施令。尤其是学生存在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害怕,要尽可能把握学生存在问题的时机,去寻找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及时地解决问题,赢得学生尊重和信任。不少九零后内心比较敏感,自卑与自负经常共存,因此,需要老师仔细观察这类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不应该激进与冲动,而是沉着冷静,思考发生问题的真正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也容易打开学生的心结,进而取得学生真正信任。
(五)换位思考,用智慧化解师生冲突
师生之间关系的建立,并不是盲目地进行,需要运用智慧。通常师生之间出现问题都是常见的事,而不应该把其看成博弈,根本不存在真正的输赢,教师不应该采取粗暴的方式去解决与学生之间的问题,而是需要用心体会,使用心理战术,让学生真正明白是非对错。此外教师也是劝说者,学生求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实践者与瞭望者两种角色,不仅要及时发现问题,还要能对相关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叛逆心较重,这就需要教师使用语言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一些青春期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课上偷偷玩手机,不少老师由于生气会摔学生手机,这种方式比较暴力,只会招来学生的反感,因此,老师可以慢慢走到玩手机的学生身边,装作若无其事,学生反而会收起手机听课,课后再与玩手机的同学沟通,告诉学生手机是用来通信的,而不是用来上课的,让学生明白孰轻孰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信服教师的观点,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同时也拉进了师生距离,使彼此多了了解与信任。[4]
(六)认真对待教学活动,通过知识来征服每个学生
学生与教师交流的阵地就是课堂,尤其是语文这种文学类科目,课堂上才是真正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在语文课上体会汉语的魅力,教师在课上传输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少之又少的课堂载体,将每一堂课都设计好,突出文学底蕴,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充分准备,尽可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才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课堂上老师也可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也可以看出教师教学水准,找到互相交流切入点,让学生自愿的学习。只有用知识来征服学生,才可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结语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熟练掌握教学艺术,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语文教师要研究学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彼此从心灵上理解与包容对方,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赢得彼此的尊重与信任,只有这样的教学环境,才可以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孟阳.浅议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J].职业技术,2014(07).
[2]胡玲玲.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
[3] 麻友平.基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职语文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12(11).
[4]李正阳.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对于语文建设的意义[J].语文建设,2015(09).
【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话语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1YJC880042),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JSJYYB-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