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10期 ID: 423169

  

大学语文课“文本细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探索

◇ 张雪

  摘要:“大学语文”课的主体内容是由一个个经典文本组成的,但是对经典文本的教学依然缺少对文本的微观分析。“文本细读”是一个实际操作问题,不管是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语义分析法,还是文本细读教学法,都应以言语分析为基础,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通常是变异的、非直接表达的“情感”符号,需要我们运用一定的方法突破语言的障碍,破解作者的心灵密码。因此我们在进行文本细读教学时,除了要秉持直面文本、紧贴文本的细读态度,还应从已有的文本细读理论中吸取精髓的操作技巧,与阅读课堂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发掘既有利于教师快速找到教学切入口,也便于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师生对文本的敏感度和教师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大学语文 文本细读 基本原则 实践探索
  引言
  文本细读原是新批评理论中一种阅读经典文本的方法,也是一种文本批评策略。在英美新批评时代,文本细读主要是把视点集中于经典文本及文本的内部,为此不惜斩断文本与作者的生平与心理因素的联系,斩断文本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甚至排除读者的情绪反应。新批评的文本细读,致力于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叙事、修辞、文体等细微因素,并对文本进行多重回溯性阅读,从而进入文本深层的阐释空间,挖掘其深层的象征意蕴。
  文本细读是读者的活动,而文本细读教学则是服务于阅读教学,既有教师的细读,也有学生的细读,笔者将首先呈现文本细读教学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总结文本细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文本细读教学原则
  (一)直面文本原初体验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细读方法。不少老师备课不是先看教材而是先看教参。针对这一现象,王崧舟老师提出“直面文本”的要求,即绕过教参、绕过各种背景资料,先看文本。这种直面文本的方式要求教师有一种不急不躁,不温不火的心态,品文字之美,悟言外之意,听弦外之音,赏语言之妙。有了这样一种心态,教师才会全神贯注地去直面文本,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纯净的体验。只有直面文本,教师才能真正获得“双重发现”,既能发现文本诗意又能发现自己内心的诗意。直面文本,是一种“素面朝天”的细读。这种在细读中发现的内化于生命的、原初的诗意是弥足珍贵的。
  (二)阅读文本细致入微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传其神”,文本细读之“细”首先是指“细小”、“细致”、“细微”和“细腻”,即阅读时要关注细节、处理细致、环节细化、追求细腻。阅读文本细致入微的方法很多,首先是寻找缝隙,查考文本变形处,挖掘蕴藉的文本诗意。缝隙就是破绽,就是矛盾,这个破绽和矛盾不是作者的笔误,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有些文本,我们粗读看不到破绽,这就需要我们细读。
  其次是情景还原,主要是“举象”和“造境”,将一个个词语、句子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将语言文字置于具体的语境之中,用作者的心、读者的心、教者的心,去想象,去思考,去揣摩,去观照,给文字符号付诸感性的生命气息。要引导学生静思默想,细细咀嚼,感受意境,在语言文字的奇妙世界里建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再次是比较品评,在学生体会到文本奥妙的同时进行语文意识的观照,真正弄懂“为什么这样写”,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品评,既要选择切合的文本又要进行隐形读写训练。
  (三)分析文本方向明确
  吕叔湘说:“擦亮语言,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语言。中间是什么?中间是语言所承载的形象、情感和思想。从语言进入思想内涵,再从思想内涵出来,回到语言,走一个来回。王瑶说:“文本细读要审美自失,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读一个文本,进去是一个人,出来是另一个人,你的精神生命改变了,而这个改变的过程你自己感觉不到。”同一段文字落在不同的语文老师手里就有不同的命运,关键是看老师能否在分析文本时方向明确,文本细读讲求“细”,但到了具体的教学行为,并不是面面俱到,更不能平均用力,要有明晰的方向感。细读的目光要聚焦到文本的关键处、精彩处,聚焦到文本的核心价值上,在“点”上做文章,做深、做透、做丰富。笔者认为在细读文本时要紧贴语言,从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内容方面主要是形象、情感、意蕴和境界,而语言形式主要包括词法、句法和章法三个方面,具体如何操作接下来的两小节中笔者会结合王崧舟教学的案例来进行总结。
  (四)聆听文本弦外之音
  夏丏尊先生说:“学习语文,就要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敏感,就是见微知著,就是洞察一切,就是要窥斑见豹,就是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那可能是一个不起眼的标点符号,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一个字,也可能是被你弃若敝屣的空白处,如果它能凸显文本的主旨,你就要有双智慧的眼睛,应该动用你敏锐的语感去揣摩、去发现。在进入文本时,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让自己的精神胸怀敞开再敞开,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有那种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文本细读教学带着学生经历发现的过程,享受发现的愉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在一次又一次的文本细读中练就敏锐的语感。在字里行间阅读中开掘文本意蕴。字与字之间是空白,行与行之间是空白,在空白处阅读,于空白处感悟。
  二、源于经典文本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大学语文课的主体内容是由经典文本组成的,由于经典文本的内涵比普通文本具有更多的意义结构,并“沉淀着许多‘永恒’的人文问题”,因而具有可阐释的潜力,并被不断阐释且常读常新。然而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与教学却不尽人意。
  首先,在教学理论上大多仍沿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忽视文学理论方法的更新与多元化的理论视野。即无论面对哪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大都机械地、冷漠地、千篇一律地使用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进行格式化阐释与教学,至于艺术特色的分析也总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光明“尾巴”,缺少对作品美学意味的深入开掘。

大学语文课“文本细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