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10期 ID: 423199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流浪汉形象与表现艺术

◇ 陈述斌

  摘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将流浪汉这一创作题材在美国19世纪的背景下所作出的创造性的发展。马克·吐温不仅塑造了一个完全符合传统的标准的流浪汉形象,而且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时代背景的描写,使这一形象具有了浓重的马克·吐温式的讽刺风格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的反传统色彩。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 流浪汉形象
  引言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19世纪最负盛名的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故事的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已经出现过。他是一个追求自由生活的少年,为了摆脱醉鬼父亲的压迫,逃亡到密西西比河。在逃亡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事件。流浪汉一词在英文中为“picaresque”,这一词语是由西班牙语中的“picaresco”或“picaresca”借用而来,专门用来指于16世纪中叶生活在西班牙城市的下层游民。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将流浪汉这一创作题材在美国19世纪的背景下所作出的创造性的发展。[1]《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不仅继承了流浪汉文学题材的传统形象,而且在此基础上对其内涵作出了一定的创造性发展。[2]
  一、标准的流浪汉人物形象
  (一)标准的流浪汉形象
  传统的流浪汉文学,是以一个孤独不幸、四处漂泊的主人公的视角,通过其所经历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使其在人世间饱经风霜、尝遍世态炎凉,在坎坷而不平凡的经历中,对其心理、感情和生活历程进行传神的刻画,并为其提供一个还算不错的幸福结局。标准的流浪汉角色一般都出身卑微,或者干脆就身世不明,从而无依无靠,四处漂泊。标准的流浪汉形象不仅仅是主人公孤苦无依,有着不得不四处流浪的悲凉身世,还有与这种身世相伴随的各种性格。在标准的流浪汉形象中,因为其所处的生活环境与一般人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表现在性格上也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叛逆性格。
  (二)哈克悲凉的身世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几乎在所有方面都符合这一传统流浪汉的标准要求。哈克没有母亲,父亲是个毫无家庭观念、不负责任的酒鬼,不仅不能使哈克感到家庭的温馨,反而在醉酒后经常将哈克作为发泄的对象,动不动就将小哈克痛打一顿,甚至要谋夺小哈克的钱财,最终迫使小哈克离家出走,从而成为一个无家可归、四处飘泊的流浪儿。
  (三)哈克无法无天的性格
  对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哈克来说,其性格同样完全符合标准的流浪汉形象的要求。由于其从小就过着孤苦无依的流浪汉生活,因此哈克养成了与文明世界所要求的完全不同的、无法无天的性格。哈克没有母亲,父亲不仅自私而且对哈克完全不负责任,因此哈克完全没有得到过正常小孩该享有的父母之爱,也没有受过任何社会、家庭或者是学校的正规的教育。因此,在马克·吐温的笔下,主人公哈克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流浪汉特色。他外表肮脏、没有教养、认识的字很少、谈吐举止粗俗。他成天到处乱逛,完全不在乎长辈的说教,而且总是希望从正常的文明社会逃离,到自己心目中自由自在的没有束缚的地方。在哈克流浪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慈善心肠的道格拉斯夫人和华生小姐,并且被其收养。她们本着对小哈克悲惨遭遇的同情,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小哈克训练成一个符合文明社会要求的彬彬有礼的“文明”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她们要求小哈克仪表端正,并且要认真学习文字,从事正常的社交活动等。但小哈克却对这种所谓的“文明的教化”极端厌恶,他觉得在道格拉斯夫人的家里,无时无刻都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谈吐,纯粹是忍受无边无际的毫无意义的煎熬。因此,他毫不在乎道格拉斯夫人的善意,而一门心思想着怎样才能脱离这种压抑的生活,他只有穿着自己以前习惯的那身脏衣服,然后呆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才会觉得心满意足。最终小哈克无法忍受道格拉斯夫人家里文明世界的生活方式,找到一个机会就从那里逃离了。只有这种毫无束缚的自由自在的同文明世界完全不同的生活才能使小哈克感到说不出的痛快和舒服。哈克从道格拉斯夫人象征着的文明世界的脱逃,充分体现了哈克典型的无法无天的流浪汉的性格。
  (四)哈克的儿童形象
  不仅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主人公哈克在身世上与标准的流浪汉形象完全相符,而且马克·吐温还通过对小哈克的儿童形象的塑造,使其在性格上与标准流浪汉的形象更为契合。文明世界的普通人,出于多种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在性格上显得诡诈而世故。而流浪汉则因为四处流浪,其对某一地所经历的事情一般纠葛不深,因此会显得更为单纯。而小哈克作为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不仅聪明勇敢,而且天真可爱。相对于文明世界的人来说,小哈克淳朴善良,但又富有叛逆精神。如其旅途中的同伴小吉姆被两个骗子卑鄙地卖掉之后,小哈克义正辞严地指斥他们:“你们的心肠怎么这么黑,仅仅为了40元的臭钱,就使用这种无耻的手段来陷害吉姆,让他成为别人终身的奴隶,而且流落他乡。”当这两个黑心的骗子被人抓住,并且被涂满柏油沾满鸡毛游街时,小哈克又对他们产生了同情:“哎,我看了怎么觉得就不是那么好受呢?我居然为那两个可怜的恶棍难受,好像没那么恨他们了。”通过这些描写,读者眼中出现了一个与精于世故的文明人完全不同的天真可爱、毫无心计的纯洁少年形象。
  二、具有时代特色的反传统形象
  在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所描述的时代里,黑人在美国的地位极为低下,美国的主流社会都认为黑人低人一等,很多黑人都作为白人的奴隶而饱受欺凌。而小哈克却与当时歧视黑人的传统相反,他与逃离出来的黑人小孩吉姆相逢并一起流浪之后,坚决反对社会强加在吉姆身上的不公正待遇,并想方设法去营救被骗子卖掉的吉姆,从而为小哈克的流浪汉形象添上了浓厚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反传统色彩。这一形象起因于小哈克所具有的两个特殊条件。
  (一)小哈克自身的叛逆精神   小哈克是在四处漂泊中成长起来的流浪汉,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赋予他的除了孤苦无依的家世,还有一颗热爱自由、不受世俗拘束的无法无天的心。正是因为自身对于自由的热爱,所以他能理解小吉姆同样不愿受人主宰的愿望;正是因为对传统的叛逆,所以他不认为传统对黑人的歧视一定正确,而且他在和小吉姆交往之后很快就坚决反对这种种族歧视。
  (二)小哈克对小吉姆的深刻认知
  小哈克对于传统的叛逆使他能够独立地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而小哈克对小吉姆的深刻认知,乃至由此发展起来的真挚的友谊,使小哈克能够感性地认识到黑人和白人之间在感情和品质方面真的没有什么不同,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小哈克反对种族歧视的决心。
  三、幽默诙谐的马克·吐温式语言风格
  在符合标准的流浪汉形象塑造的同时,马克·吐温在传统流浪汉小说讽刺风格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了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从而使小哈克这一流浪汉的形象显得更具有生活气息,也更为丰满。
  (一)儿童风格语言的使用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因为其主人公小哈克只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儿童,因此其语言表述中充满了天真活泼的儿童风格,这也成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受人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道格拉斯夫人要给小哈克讲故事,哈克对这件事情这样描述:“于是她拿出那本书来,给我讲摩西和‘蒲草帮’的事”,实际上,道格拉斯夫人给他讲的是“蒲草箱”,但是小哈克作为对这种事情很不耐烦的小孩子,根本就没搞明白,所以将其认为是“蒲草帮”。而对于摩西的故事,小哈克“刚开始非常焦急,想弄明白摩西是怎么回事,但一会告诉我说摩西已经不在了。于是我就再不理会他,一个死人的事我才懒得去管。”通过这些儿童风格语言的运用,小哈克天真活泼、但又懒散叛逆的性格被表露无遗。
  (二)地道的方言俚语的使用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多次使用了非常地道的方言俚语,使其描述显得更具有生活气息以及乡土特征,在幽默诙谐的同时,为读者带来清新淳朴的感觉。如马克·吐温在文中提到鸡和鸟低飞意味着要下雨;蛇被人打死之后,它的同伴会找到它的尸体并盘在尸身之上;蛇咬人之后,将其打死,可以将其肉烤着吃治疗蛇咬伤等。通过这些地道的方言俚语的使用,大大增强了小哈克流浪汉形象的清新和质朴。[3]
  (三)对反面人物滑稽形象的刻画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述了文明世界中的很多虚伪、愚昧且道貌安然的人物,通过其幽默诙谐的语言,对这些人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同时也通过对这些反面人物的滑稽形象的刻画,进一步衬托出小哈克淳朴善良的流浪汉形象。如作品中提到的格兰基弗和谢伯逊两个因为自己都不记得的宿怨而世代结仇的家族,头一天他们还坐在一起大谈友爱,第二天就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枪战。小哈克不理解,这些举止优雅的名门望族为什么会因为某个谁也不明白的原因而互相杀戮。因此,当哈克看到他们虚伪地坐在一起大谈友爱的时候,对其行为感到发自内心的厌恶。“我觉得这是我从来没碰到过的令人讨厌的星期天。”通过对这些反面人物滑稽形象的刻画,小哈克纯洁善良的形象显得更为突出。
  结语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不仅通过对孤苦无依的小哈克流浪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情节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完全符合传统流浪汉标准的动人形象,而且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对时代背景的描写,使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了浓重的马克·吐温式的讽刺风格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的反传统色彩。
  参考文献
  [1] 宋元康.美国文化独立的昭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流浪汉形象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2] 邵艳.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传统流浪汉小说的发展[J].人才资源开发,2014(16).
  [3] 白逸欣,蔡宏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流浪汉形象与表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