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通过主人公一生的遭遇和反抗,揭露了生存的艰难和苏联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这篇小说对困难主题的描述比较逼真,并且随着主人公遭遇的展开,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本文在分析肖洛霍夫创作特点和《一个人的遭遇》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重点对小说中困难主题的升华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一个的遭遇》 困难 主题
引言
肖洛霍夫是20世纪苏联杰出的作家,他的创作讲究真实和严酷,在描述生活之中的痛苦和黑暗时,往往直面真象而不把“悲剧的场景掩藏在宽慰人心的一束束野花之中”。他的《一个人的遭遇》发表于1956年。这篇小说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真实地表现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亲身经历的生活,概括了整整一代人的遭遇,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从生活遭遇的内容来解读,这篇小说困难主题比较突出,但作者在文章的最后鲜明地指出,这种生活的困难不仅会发生在战争中,和平环境下也可能发生;不仅会发生在主人公一个人身上,还可能发生在千百万下层群体之中。这样对困难主题进行了升华,使它包含了更多的内容。
一、困难主题
困难本意是指生存处境艰难、生活穷困。也可说事情复杂,做好事情的阻碍多。具体地讲,经济上的窘迫、感情上的挫折等都是困难。而文学中讲的困难一般是指生存方面的艰辛和窘迫,它既包括生理上的困难也包括心理方面的困难,物质的匮乏、精神的折磨、生存环境的恶化等等都是困难产生的原因。具体到这篇小说,作者所要表达的困难实际上是由于战争而使人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它既是指生理上的困难,也是指心理上的困难。升华指的是扩大作品所叙事件的意义、提高主题的容量,使文章表达的主题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地丰富和多样。
二、困难主题的升华
(一)战争环境下生存困难程度的升华
小说描述了索科洛夫在战争初期所遇到的困难,被征召到前线的时候,与妻子、家人生死离别时的无助和痛苦,但是主人公还是表现出了勇敢的品质,一方面是人的秉性如此,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主人公对战争的残酷性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此时还抱有一丝乐观的精神。这仅是困苦的开头,主人公在战火中冒着生命危险运送物资的困难又要大于离别时的痛苦。被俘以后,战俘营里的生活最能体现战争的残酷和生存环境的恶劣,不仅仅是食物的严重短缺所造成的身体伤害,更有随时面对战友的死亡和被敌人杀害的死亡威胁,甚至还面临着敌人在精神上故意的摧残和折磨,这种生存的困难又远远甚于战火之中的肉体折磨。但这还不是全部的困难,当索科洛夫好不容易从战俘营里逃了出来、怀着迫切的心情与家人团聚时,却被告知家人已全部被炮弹炸死,只余下一个儿子在前线作战,不久就传来儿子牺牲的消息。战争悄无声息地把索科洛夫的一切慢慢地残忍地夺去,这对一个人精神上的打击是难以描述的。作者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来描述战争对索科洛夫造成的生存困难,包括心理上的和生理上的困难,最终让战争把主人公的一切全部夺去,甚至连妻子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以致于主人公一回想到被征召时自已推了妻子一把的时候就充满了自责,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主人公失去一切后的痛苦心理。
可以看出,作者塑造了一个战争环境下困难的主题,并力图使这个主题升华,以包括更广阔的内容。从战争开始的分离痛苦进一步到战争前线生死未卜,再到战俘营里非人的生活,可以看出生存困难程度的逐渐提高。从战俘营逃出之后,主人公急于与家人相见,以慰思念之苦,但被告知家人已全部遇难,只有一个当兵的儿子幸存,但不久就传来儿子牺牲的消息,可以想象这对主人公心理的打击有多么的严重,困难的主题已经从生理生存的困顿升华到生理生存和心理生存同时遭遇到现实摧残的困境。作者力图表达出这样的主题:战争给人造成的生存困难程度是非常严重的,且不只是生理生存方面的困难,还包括精神的折磨和心理的打击。
(二)个体的困难到群体困难的升华
《一个人的遭遇》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索科洛夫一个人在卫国战争中的悲惨遭遇,战争开始时,被迫放弃幸福的生活被征召入伍,和家人痛苦地分离。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为军队服务,在枪林弹雨中运送物资。被俘以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受到非人般的折磨的同时,还要和叛徒作斗争,并随时面对战友的死亡,自己也随时可能被疾病和敌人剥夺生命。从战俘营逃出来之后,则要面对失去所有亲人的沉痛事实,而自己则无能为力,只能在心中充满悔恨——恨自己在被征召时推了妻子一把。既怪自己行为粗暴,也怪自己当时没有想到分离会成永别。作者通过细节描绘了一个人的遭遇,同时还穿插性地描绘了一个群体的遭遇,从而使困难主体由个体困难向群体困难升华。他们有的被敌人杀害,有的被饿死或冻死。当自己趁机会逃走时,他们还在战俘营里面临着未知的危险和苦难,即使被解放也还要面临着自己国家的审查,命运同样未知。而这些因为各种各样失去生命的群体还有一个重要的遗留问题,就是他们的孩子怎么办?作者又通过主人公索科洛夫收养的孤儿之口给出了答案:全家人都被战争吞噬了生命,只有这一个孤儿在流浪。言外之意,当时的苏联被战争严重伤害,平凡的群众失去生命或者家人是个普遍现象,就是在战争中幸存下来也往往孤身一人,被迫流浪。从而让读者感受到索科洛夫的遭遇决不是一个人的遭遇而是一个群体的遭遇,他的困难也不是一个人的困难而是一个群体的困难。
因此,作者力图在描绘一个人的遭遇的同时推而广之,暗示这是一个群体的遭遇,是整个苏联国家大部分人的遭遇。从而让读者相信,作者所要表达的困难主题:这不只是一个人的困难,更是一群人的困难,是整个国家大部分人的困难。这样就使困难主题得到了升华。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写道:“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砂子。……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等到他长大了,也能经受一切。”以两粒砂子来形容这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不正是象征着千千万万下层的苏联人民吗?他们的前面还将面临未知的困难,这困难未知但肯定存在而且还很残酷。这不正是困难主题由个人困难向群体困难的升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