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10期 ID: 423217

  

语文教学对思想素养的提升作用与融入路径

◇ 钱春芸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内容必然会对学生的思想素养起着相应的提升作用。本文即具体分析这种提升作用的具体表现,指出其具有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情趣以及人文精神的形成等作用,并进而指出充分发挥这一作用的融入路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想素养 思想教育
  引言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技巧,而其进行这种训练的基本素材是语文课本中大量使用的由各种文学作品形成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包含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同样也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包含在其中。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这些课文里所展示的语言艺术,还包括了作者通过这些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这些思想内容必然会对正处于思想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其思想素养起着相应的提升作用。
  一、语文教学对思想素养的具体提升作用
  语文教学主要借助于其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各种文学素材,通过这些文学素材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一般来说,这些文学素材都是经过有经验的教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精挑细选出来的文学经典,因此其包含的思想内容应当是积极向上的,并有助于学生思想健康和进步的。通过对这些文学素材的学习,这些健康向上的思想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各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提升其思想素养。[1]
  (一)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思潮,涉世未深的学生很容易接受这种看起来很容易理解的庸俗价值观。受这种价值观主导的学生,必然会形成唯利是图、势利刻薄的性格。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因为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因此经常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而其自身也必然因为这种自私自利的价值观而处处遭到排斥和冷遇,从而对其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通过语文教学,则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种短视的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对自己和他人乃至社会的危害,从而使其自觉纠正这种不良的价值观。比如语文课本里面选取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一些章节,如“范进中举”,通过对范进的老丈人对待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能使学生明白待人势利刻薄的短视和可笑。而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对吝啬鬼葛朗台的刻画,则能使学生意识到对金钱的过分执着需要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莎士比亚在其《威尼斯商人》一文中,对犹太商人夏洛克的贪婪和残暴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并以其自作自受的结局同样告诫人们过分的贪婪和对他人的残暴可能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恶果。而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李白的《赠汪伦》等,则又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亲情和友情的可贵。在这些不朽文学经典所包含的正确的思想内容的引导下,学生必然会明白金钱万能观念的短视和不足,明白各种真情的可贵,从而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思想素养。
  (二)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正是这些困难和挫折的磨炼,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才。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对待这些困难和挫折。正如语文课本中收录的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所描述的,在狂风暴雨的考验下,海燕在“高傲地飞翔”,但是,蠢笨、臃肿的企鹅、海鸥、海鸭则“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等。大部分学生就像勇敢的海燕,在狂风暴雨的考验下仍努力奋斗,最终达成自己的人生理想。但仍有很多学生却像那些怯懦的企鹅、海鸥、海鸭,面对人生必然会出现的考验,不愿意承受狂风暴雨的洗礼,而甘愿躲在看起来安全的地方一事无成。
  语文教学中的很多课文,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古今中外的励志故事和思想。除了高尔基的《海燕》之外,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关于主人公努力奋斗、达成人生理想的文学作品。如语文课本中多次出现的描写东晋名将祖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典故。美国文学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发出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豪言。还有张海迪身残志坚、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的故事。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励志故事和思想的学习,能够深切地认识到困难的暂时性和个人努力奋斗的重要性,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发图强。
  (三)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当前学生面临的思想道德方面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其言行日益庸俗化。很多学生受自身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所限,受社会上一些不良言行的影响,而使自身的言行也变得粗俗不堪。这种言行庸俗化、审美情趣低下的典型表现不仅包括在日常行为中不注意基本的文明礼貌,与人交谈时动不动就用上非常低俗的语言,而且包括对网络上一些非正规语言的使用行为进行莫名其妙的追捧。比如目前经常出现的什么“喜大普奔”、“内牛满面”、“兰州烧饼”之类,甚至还有人以使用一般人看不懂的所谓“火星文”为荣。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不愿意通过刻苦的努力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反而退而求其次,试图通过这种哗众取宠的不正常的审美情趣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这种不良的审美情趣的形成,可能在小范围内会使这些学生取得某种满足感,但是必然会因为其与社会主流格格不入而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
  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进行相应的训练。语文教学通过其使用的文学作品展现出的各种语言艺术,给学生们带来各种唯美的感受。如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带给人的是一幅令人如痴如醉的图景。还有北宋诗人柳永的《雨霖铃》,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令多少读者黯然神伤。通过对此类高超的语言艺术构成的美学意境的认真学习,学生无疑可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自觉抵制和摒弃那些肤浅粗俗的哗众取宠的行为举止,最终提升自己的思想素养。
  (四)有利于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
  所谓人文主义精神,指的是对人自身重视和尊重的精神。主要包括对别人的理解和宽容、同情和帮助弱者、考虑问题和决定自身的行为、以人为本等。总体上来讲,人文主义精神是保证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而对人们行为标准的一般要求。人文主义精神同现在很多学生的不良思想习惯完全对立。如人文主义精神同自私自利完全相反,而提倡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人文主义精神同冷漠残暴完全相反,其要求对他人的宽容和同情;人文主义精神同势利刻薄完全相反,其要求人们的行为标准以人为本而不是单纯的利益计算。

语文教学对思想素养的提升作用与融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