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10期 ID: 423175

  

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浅论

◇ 毛德良

  摘要: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人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高校的语文教学在其教育功能上,过多地偏重于教学功能、智育功能的发挥,而作为深层次的德育与审美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创设美学教育场景,引入中西方美学理论,综合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进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大学语文 审美功能
  引言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在其教育功能上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严重不足,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学到的往往是一些机械化的书面知识,而没有获得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对美的判断与创造能力,导致在以后生活中生活趣味的缺失,忽略对生活美的审视和挖掘。因此,如何构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框架,让美重新融入文学,让文学审美教学成为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审美功能的价值
  (一)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美,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使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内容、意境、情感之美,通过对美的体验与领悟,进而让学生美学意识升华,认识与理解生活之美,因为文学来源于生活,使他们增加对生活的认识、理解与感悟,帮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去欣赏美,践行美,珍惜人生的幸福,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1]在文学作品中,诗歌蕴涵着深刻的美学思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功能的发挥意义重大。通过加强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语文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升;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加强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并在鉴赏过程中受到文学作品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道德精神的浸润和净化,从而达到不断锤炼学生心智的目的。[2]
  (二)有助于摆脱语文教学枯燥的困境
  当前大学语文课堂存在诸多问题,语文教学枯燥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的双低下,达不到语文教育的预期教育效果。导致语文教学枯燥的主要原因:当前许多大学语文教师将一篇篇蕴含情思的完整课文碎片化,将其肢解为一个个孤立乏味的知识要点,将饱含人生感悟与理解的文学作品简化为单调枯燥的知识图解,过度强调大学语文教育的知识性,忽略其非知识性的德育、美育、情感体验等,使语言文字丧失了活力与生命。想要摆脱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枯燥困境,就必须重视语文所承载的审美内涵,凸显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具体来说,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需要共同创造美的境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增加审美的情感体验,提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创造力,践行人文主义的大语文教育观念。[3]
  二、大学语文教学发挥审美功能应坚持的原则
  审美,主要是指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与世界之间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展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联。就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而言,是指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在此过程中传授审美知识,进行审美实践,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我们要发挥审美功能,需要通过文学艺术来净化和升华人的情感意绪,并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全面发展,而文学艺术是进行审美教育最凝练的方式,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大学语文教学通过文学作品的认知与传授,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意识,激发起审美创造力,使其日常感性不断升华为艺术感性,走上审美超越之途。
  大学语文审美功能有其一定的教学规律,依据一定的科学原则。一是直观性原则。美包含两重性,既是直观的,又有间接性。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功能实施媒介的审美对象,是具体的、直观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含有众多直观描述的人物形象以及大量的景物描摹,蕴含其中的情感体验、人生思索都必须从最基本的直观性开始,因此,大学语文审美功能具有直观性原则。二是情感性原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文学也是如此,语文教材中的大量课文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是作者意志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共鸣性,具有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大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情感性原则,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产生审美判断力,在情感上产生爱憎,在理智上明辨是非,进而养成社会审美能力。三是反思性原则。文教学审美功能的实施触及感性的同时,自然也必须诉诸于理性,使人们能够在审美中反思世界,反思自我,这就是语文教学审美功能的反思性原则。优秀的文艺作品是美的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它引导人们感受美、发现美的本质,进行美的再创造。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审美形象都启迪着学生思考社会与人生,在净化情感的同时,形成关照世界、反思人生的情愫。
  三、大学语文教学审美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情感融入,创设审美场景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审美过程是学生与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过程,离开了情感的反应与活跃,审美效果就无法达成。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入情之前必先入情,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教师辅以合适的氛围,充满感情的语言交流,把学生引入到美的境界。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情,帮助他们营造审美心境,强化他们的审美欲望,方法可以不拘一格,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大学教学提供了便利,可以结合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二要开放式教学,让学生适度地自主阅读,进行自我体验,感受审美情感。大学生作为审美主体,感受审美客体的有效方法是切身体验。言是文学之魂,教师应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入地体味语言的表现力量。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让学生自己在与优秀文学作品对话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形成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它能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学生经由感知作品的声韵节奏,进而领悟到作品的整体风格、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绝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只应引导他们自主地去感受、去共鸣。

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