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作品,不仅形象地再现了特定年代的社会生活,而且形象、系统化地诠释了生态理念。本文拟在结合其具体诗歌作品详细分析诗作中所蕴含的生态理念,并具体分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理念对当代生态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文学活动的层面分别表现为对文学创作实践的影响和对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诗歌作品 文学理念 具体影响
引言
罗伯特·弗罗斯特由鞋匠、教师再到农场主的生活经历,不仅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而且还为他在诗歌作品中阐释自己的生态理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结合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既有利于挖掘诗作的文学价值,又利于探讨生态文学的作用。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诗歌史上最受人们尊崇的诗人之一,作为一位诗人,弗罗斯特已经无愧于“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的称号。他的生命和诗歌创作与新英格兰地区的大自然紧密联系。即使在近百岁高龄,弗罗斯特仍能用颤抖且模糊的声音,充满激情地诵读自己的诗歌。本文结合笔者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阅读感悟,反思生态文学的相关问题,并以“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理念对当代生态文学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其诗作中生态理念的核心内容,阐释生态理念对当代文学创作及研究的具体影响。
一、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理念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态理念是指在其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与“生态”理念相关问题的思考。包括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歌作品中表现出以“生态整体”观念对各种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阐释。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理念与问题的分析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诗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生态理念的重点表现内容,诗歌作品的创作则是再现诗人生态理念的具体媒介。因此,探讨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生态理念问题应该从诗歌、人及其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一,诗歌与人的关系。这是我们探讨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理念的基础。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作者,又包括读者,以及诗歌作品中提到的人物。特别是诗歌涉及到的人物言行更能体现作者的生态理念,这里提到的作品则专指“诗歌”这种文学体裁。
第二,诗歌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指探讨罗伯特·弗罗斯特如何通过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来表现自己对自然的思考。包括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的选材、以及作者对所选素材的思考。
第三,诗歌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在诗歌作品中,诗作所提到的人物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例如,诗作所涉及到的人物对自然界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也涉及到对自然美景的欣赏等。
我们以具体诗作来分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对人、诗歌与自然关系的表现。下边的诗句节选自《最后一片牧草地》:有一片被叫作偏远牧场的草地/我们再也不会去那儿收割牧草/或者说这是农舍里的一次谈话/说那片草场与割草人的缘分已尽。这下该是野花难得的机会/它们可以不再怕割草机和犁耕……
虽然节选部分很短,但是从这些诗句中却可以看出:弗罗斯特对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思考形象而生动地描述在了诗歌之中。在这一片最后的牧草地上,作者提出这样的生态问题——牧草过度地收割和牧场被过度地开垦,这也是他把题目拟定为《最后一片牧草地》的用意所在——让人们关注这片净土,关注生态环境。题目的设置不仅揭示了这里的牧场出现的问题,而且也向读者深化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将要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在描写环境现状后,作者又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恢复这些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当人们不再到这最后的牧场收割牧草,那里将还原为野花的天堂,人类不再涉足其中将使野花获得难得的生长机遇。所以说,分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理念一定要结合具体作品,体现了对诗歌、人与自然三者关系的再现。
其次,各类机器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既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同时加剧了生态危机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伴随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而变本加厉,这在作者的诗作中也得到了具体的描述。例如《城中小溪》中,作者首先描绘了人类在小溪边修建城市后的景象,一座新建的城市边上有一座作者熟悉的农舍,虽然它与城市中整齐统一的规划显得极不协调,但是这座农舍却成了作者寻找那条小溪的坐标。于是诗人这样写道:可是那条小溪呢?那条手臂一样环抱着农舍的小溪呢?/我问,作为一个熟悉那小溪的人。在这首诗作中,城市建筑象征着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农舍”和“小溪”作为原始的存在状态则是生态文明的象征。而一次次地追问则代表着作者对生态问题与物质文明关系的具体思考,在这首诗作里把城市建设与原始的农舍和小溪进行并列、对比,我们得出结论——物质文明所谓的“高度发展”加剧了生态危机的出现,同时在文学领域中开始对这种危机给予高度的关注。
再次,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系统观念。弗罗斯特的诗歌客观而形象地再现了对生态问题的系统性思考。系统性的思考既包括作者对良好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向往,也包括作者对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之间的思考。如前文提到的《最后一片牧草地》和《城中小溪》两首诗作都集中反映了这一理念。此外,《最后一片牧草地》与《雪夜林边小立》这两首小诗有近似之处,作者在文中写道:林中万籁俱寂,了无回声/只有柔风轻拂,雪花飘落。这首诗虽然很短,但它写出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样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舒适的栖息地,而且它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类精神上的压力,为人类提供审美享受。
综上所述,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歌中体现出的对生态问题的关注集中表现在地域性特点上。有学者这样评价他:“诗歌描写大量地集中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也浓墨于该地区的乡村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体现该地区的乡村人们的思想与意识,从而浓缩和创造了具有该地区特点与特性的田园诗歌,形成了弗罗斯特诗歌典型的田园艺术特点。”也正是因为这种田园的特点才使其诗歌中的生态视角更引人注目。
二、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文学影响分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理念对当代生态文学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在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伊始,他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学”的概念,也未对相关理论问题有过清晰的定义。但他诗歌作品中的生态理念却促进了“生态文学”的萌芽,以及对生态核心理论指导下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弗罗斯特诗歌中关注的生态理念为后世“生态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参考依据与现实根基。
其次,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为后世生态文学理念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经验。文学也是人学,文学作品的内容要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生态问题所涉及到的自然与文学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文学创作者应该重点思考的社会问题。在另一个层面上,生态文学的创作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一样,都会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选材、主题表现和作者创作理念的选择。正如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态主义诗歌中所反映的主题,作者一定要针对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题材,表现与人类生活相关的生态主题,并且在此基础上系统化地阐明生态观点,才能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到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意识到生态文学的重要价值,才能使读者与作者一起系统化地思考如何面对发展中的生态问题。
生态趋势与文学创作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不仅需要作者在创作选材上细细考量,而且也需要作者在作品主题的层面上进行深化,尤其是作者对生态问题的系统性思考更是我们应该借鉴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核心所在。正因如此,才使其诗作呈现出生态美学特有的交融性审美特征,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从而使他的诗作成为了生态美学研究的样本。
再次,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生态理念对当代生态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学理论的相关研究中。即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生态理念对当代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基础层面进行分析——即具体的文学创作研究(特别是生态文学的相关创作)和文学理论的研究。前者是实践,后者是理论。只有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分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生态理念对当代文学的全部影响。对于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生态理念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这里不能详尽分析它对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但是在知网上以“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其搜索结果显示为1,146条。这个数字足以证明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及其生态理念对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核心在于将浪漫主义情怀与现代派诗歌完美地融合,并深化了生态主义内涵。他不依托照搬前人的成功之作,也没有沿袭古老的欧洲诗歌传统,而是通过自己的思想深度和辛勤的写作实践,直至最终找到了一条既适应本土文化又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生态主义诗歌创作之路。弗罗斯特在其诗歌作品中形象而客观地诠释了他的生态理念,而分析其诗歌理念,既是挖掘其作品文学价值的最佳途径,也是我们深入理解其诗歌意蕴的最好方法。特别是对弗罗斯特诗作中生态观念对后世的影响的分析,更能证明其诗作的时代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杨竹芬.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主义探析[J]作家评论,2012(12).
[2]朱兰花.罗·弗罗斯特抒情诗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3]李云雷.路的选择与人生的哲思——读《未选择的路》[J].语文建设,2003(07).
[4]廖海燕,潘利锋.天人合一、诗意栖居——论弗罗斯特自然诗中的生态美学意蕴[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5]苏凤杰.文学作品的交际与认识解读——兼析诗歌《熟悉黑夜》[J].语文建设,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