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说明文在初中语文课程中还是有着重要地位的,近年来,教学领域一直提倡语文教学要教出“语文味”,那么说明文这种文体是否也要教出“语文味”?本文主张:一方面,说明文教学也要重视“语文味”,通过意理阐发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分强调“语文味”,而有失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忽视学生严谨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说明文 文体特点 语文味 能力培养
说明文在中考中分值为九分,虽说不上举足轻重,但似乎也不太可忽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从总体来看,这是种文体的特点就是比较讲究科学性和严谨性。近些年来,语文课堂要上出“语文味”的呼声越来越高,那说明文这种文体是不是也一定要体现出“语文味”呢?“语文味”的理念是由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老师提出来的,他把语文味定义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与意理阐发、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个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仅仅教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和谐统一”。说明文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毋庸置疑,它的教学肯定也要体现出“语文味”。那怎么样才能很好的体现出“语文味”,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严谨思维能力的锻炼而又不失文体特点呢?也就是说鱼与熊掌想要兼得,作为一个执教者要怎么做才好?
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比较难了,说明文从文体理解上来说就是比较“枯燥”的,那兴趣从何而来呢?想办法,比如做类比。说明文科学性比较强,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也更便于教师想办法融会贯通——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大多都是可以用普通逻辑理解的,那就找一个与文章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类似的但更加通俗易懂且贴近学生生活,并能提起学生兴趣的事物或事理,让学生在动手中体会豁然开朗的快乐。课堂本来就属于学生的,学生是主体,学生主动动手动脑自然会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以《长河落日扁》为例,这是篇比较典型的事理说明文,我就类比剪纸过程,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动手,在欢声笑语中学生开动脑筋,把手中的正在进行的和文章中所说明的揉在一起类比理解,初步明白了说明文原来就是这么回事。这样,一方面学生基本理顺了思维过程,整堂课的“语文味”也显现出来了,另一方面也兼顾了文体特点——以培养严谨思维能力为主。
其次,教师的激情就是整个“语文味”课堂的催化剂。无论是科学还是文学都蕴含着激情,端看如何去挖掘,说明文定不例外,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非常必要用态度去点燃学生挖掘说明文激情的兴趣。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般的语调、演讲者的慷慨激昂等都是说明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添加这些催化剂,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积极认识学习过程的快乐,理解科学的世界里也是妙趣横生的,道理也不是非得一板一眼才能学到的。师生双方都在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语文味”十足。
但过犹不及,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成了谬误了。如果理解偏了“语文味”,把它当成“文学味”来理解,那整个说明文的课堂就乱套了。有这样一堂课,《大自然的语言》,执教者为了另辟蹊径,突出“语文味”,一堂课就是让学生联想,把文章中的自然现象和诗词联系起来,这固然是个很好的想法,但似乎就偏离了主题。说明文本身就不属于文学体裁,这样上来,所谓的“语文味”是突出了,可是这就和作者写作的意图以及学生学习的目的相差甚远了。而且这也不是真正的“语文味”,因为“语文”并不等于“文学”。
说明文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如何教出真正的“语文味”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是不变的真理。说明文的教学不仅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不失激情,二者并不矛盾,只是需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才能体现出地道的“语文味”。
张曼霓,湖北武汉市南湖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