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生活与审美的关系一直为学界所争论,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议题,两者之间关系的拉近和融合,让人们开始思考审美该何去何从,但在消费社会里,商业化的功利性,趋同性的审美品位和批判性消退的单面性都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重新探讨和反思二者之间的关系,它们该怎样向一个更加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审美化 功利性 趋同性 单面性
艺术是审美对集中极致的表现,进入现代社会,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线逐渐的模糊,审美泛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新的美学观念被提了出来。
一.商业化社会的功利性
物质的极大丰富促使商品经济的浪潮横扫全世界,人类文明进入了前所未有对于经济的关注,如何发展好经济成为人类智慧的挑战性问题。而商品是一个关乎需求的问题,对于人们需求的引导和挖掘则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商业性的需求则充当了生活与审美结合催化剂,人们越来越注重花力气去美化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由此衍生的则是各种消费需求的产生,而各种商品也就随之产生。迈克·费瑟斯通就对现代消费社会中,审美文化在其中的位置有着非常透彻的理解,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审美被现代经济所消费了。将审美泛化到商品之中,泛化到人们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之中,这不过最终是服务于经济,服务于消费,对于这种艺术或者美学,或者说人们的精神世界所带来的影响已经不属于消费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审美失去了其中心地位,取而代之的则是经济发展的呼唤。
二.趋同性的审美品位
审美这个概念古今中外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总体上人们对于审美还是有着一个比较一致的标准。到了后现代工业社会,审美的内涵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法。传统审美观念更多的是关乎一种形而上的,与哲学相关的,纯精神的,超功利性的感受。现代社会,审美这个词已经被各行各业所滥用,似乎人人都有着一套自己的审美理念。这里的“审美概念”由于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及审美的形而上内涵, 实际上是摒弃了传统审美的超越层次; 同时, 对个性、自我独特性的极端强调又使审美的普遍共通性失去了内在根据。因此, 审美的感性层次在当代获得了空前膨胀, 一切都要落实到当下的感觉之中。这审美最初最本真的意义被消解,可以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传统审美最大的冲击和解构,而该如何建构现代美学的方向又没有给出答案。虽然,对于个性的强调表面上是促使艺术或者审美方面的多元化,实际上还是将其推向了更深的趋同性的深渊。机械复制社会,对于一种东西都是进行大规模地批量生产。现在的审美泛化却是有太多的外在因素参与其中,损害了审美的自律性,更多带有人主观目的性的因素进来干扰人们的审美思维。所以,这里的审美是一个被牵引的对象,不是一个自发的行为。
三.批判性消退的单面性
现代社会生活逐渐向一种精致化,审美化的方向发展,审美是多方面的,最直观的是视觉感受。视觉上的直接性和可感性,也直接降低了审美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审美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感官感受,它应该关涉到很多的文化上的,历史的,哲学的等等深刻内容。从意义层面上看审美走向了一个单向度的层面。这个单一的向度就是肯定和顺从,而失去了否定与批判的这一向度。也就是说,在这种表面上物质极度丰富的状况下,人们生活获得极大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渐渐地丧失了自我的判断能力,批判和否定的能力,而这是不符合人的价值与尊严,不符合人的本性的。审美经验具有改造力量、充满激情的一面;它是某种经历着或受到损害的东西。虽然经验主题不是惰性的,而是充满活力的,但她远非一个具有充分自控能力的行动者,从而仍然有着对意识形态特征的臣服与盲目服从,而这些意识形态特征本身则形成了她迷醉于其中的艺术作品。审美经验中有很多外在因素的介入,人的主体性思维受到了很大干扰,审美经验逐渐渗透到通俗文化或者政治事件中。审美主体的审美品味中就存在着很多的盲从和被牵引的部分,个体性的审美经验无法得以彰显,这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批判性丧失的表现。
吴昭,方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