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5期 ID: 155160

[ 陈娟 文选 ]   

怎样让作文语言靓起来

◇ 陈娟

  内容摘要: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得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个性的差异 新语言 修辞
  作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头戏,然而,许多同学却是经常谈“写”色变,很多学生诉说自己写作文的苦恼:无话可说,辞不达意,语言平淡等等,一篇作文,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凑够了字数,读起来却让人觉得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再看一些相关的报道:一位语文老师对30篇《我爱我家》学生作文进行统计分析,学生用的词语不超过200个,成语、俗语很少见,更不用说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了。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语文教师,现在学生的用词太简单、太贫乏了。
  先贤孔子说得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深刻的立意,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缺少了靓丽的语言包装也会黯然失色。可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作文语言靓起来呢?
  一.首先要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激发学生对优美语言的喜爱,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能力
  其实每个人由于生活环境及个人的生活经历千差万别,因而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而由这些个性各异的人写的文章当然也应该是千姿百态的,这些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也是方方面面的。当我们用模式化、肢解的方法来分析文章段落,沿用传统的老一套的方法来搞阅读鉴赏,就会把生动活泼的语言搞得枯燥乏味,也会倒了学生的胃口,而写作时则用一些千篇一律的老话题来规范学生,这样就掩盖了学生作文的真实水平。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珍惜学生对文章独特的感悟,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给学生一个不同的发展空间,多角度、多层次地落实个性化写作,特别是语言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一种生命运动,是一种对话活动,是学生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自我修炼过程,写作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的生命状态是不同的,一个个学生就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差异的鲜活个体,他们有着不同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我们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拘泥于既定的规则,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让他们学会欣赏美的语言。
  二.再次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
  (一)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积累和借鉴。
  提高语言修养,首先要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接受好的语言的浸染,积累语词,掌握句法。例如课外多阅读中外文学名著,这些文章都是思想的大师、文学的大师、科学的大师所写的。这些大师都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代表着时代进步,影响历史进程的、影响人类思想的顶尖级人物。他们留下的文章,他们自身的历史、传记,他们的言论,都是人类智慧宝库中最鲜活的一些东西。跟大师对话、关注大师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观照,而在阅读这些名著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语言、形象的碰撞,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这些体验和敏感一经积淀,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积累起深厚的语言底蕴。
  其二在平时的阅读中,碰到好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熟读成诵,即便是写作时直接引用,只要用得恰当,也会如金豆豆放在银盘子里,使文章顿时生色。
  其三是模仿借鉴,防词、仿句,这就带有创新的成分了。比如你觉得“他脸上蒙上了一层严霜”这句好,你就可以依葫芦画瓢,仿写出“他满脸霜花”“他的脸上像是结了一层冰”这样的句子来,这就比“他满脸不高兴”要有表现力。语言的最高境界是创新,创新基于积累和模仿,是模仿的升级,它摆脱了语言“母版”的制约,化蛹为蝶,到了这一境界,写作就不再是苦差而是乐事了。
  (二)学会“新语言”,善于运用“流行语”
  语言新能产生魅力效应。有新异刺激的出现,能在人们的大脑中产生强烈的兴奋,从而吸引人的注意;流行语,它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和歌词。流行语,是你熟悉的信手拈来,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流行语,是大家熟悉的、有共同理解的土壤,容易引起共鸣。文学大师的语言为什么最能打动人?因为他们多运用人们口头上流行的语言,那是最生动、最活泼的语言。例如:“而我们的甲A赛场呢?‘假球’‘黑哨’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广大球迷狠之入骨。”《感悟规则意识》,“假球”“黑哨”这些词是时下社会流行的,既简明,又很有分量,对某些丑恶现象进行的最精妙的而且是老百姓都认同的概括。
  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对于“新语言”、“流行语”的运用必须注意取舍,要选择一些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并且为大部分社会大众认可的,一些所谓的“网络语言”,时髦的“流行语言”诸如“弓虽”、“稀饭”之类的还是不应该出现在考场作文中的。
  (三)巧用修辞手法使作文语言丰富多彩
  修辞手法是修饰语言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在作文中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比喻,生动、鲜明;比拟,形象逼真;排比,贯通一气;对偶,整齐优美;设问,发人深思;对比,形象分明——只要运用恰当,修辞手法各有各的精彩。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一个排比,三个画面,渲染了时序的变迁,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勾起了读者对时间的感叹。于是当说起珍惜时间、爱惜生命的话题时,人们自然就会记起朱自清先生《匆匆》中那生动优美的语言了。
  (四)抓住事物特性、多层次多角度描写使作文语言“绘声绘色”
  所谓“绘声绘色”就是指在写作上,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做具体、生动的描摹与刻画,使读者对描摹刻画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绘声绘色的关键是从诸多方面,描摹事物的形状、神态、声音、色彩、气味、质地等特征,调动读者的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使读者视之可见,闻之可觉,触之可得。能够使读者从视觉上的“刺激”转化为心灵上的“刺激”,这样的文章才具有“可读性”。请看一篇学农归来的随笔(片断):“走在碎石子铺成的蜿蜒小路上,尽管已把脚步放的很轻很轻,可还是能感觉到脚底有些微微的痛痒。小路一边有条小河,河水染成了一种柳树绿――浓浓的,仿佛是一层层茂密的树叶覆盖在上面一般,让人看不清河水里究竟有什么。一阵微风吹过,轻轻托起了河水边的花絮,或是在空中舞动旋转,或是在河面上静静的漂浮着,或是渗着河水,慢慢的沉下去……就像听见美丽的奥菲利娅吟唱着情歌,最终消失在湖底一样透出些淡淡的凄美。也许大自然就是这样,在创造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的消失。小路很长,一路上都能看见阳光穿过树叶缝隙斑斑驳驳地印照在崎岖的路面上,阳光很柔很暖,还夹带着香气,这是一种很特别的香气,来源便是那些村边的小黄花……”
  文章的语言“刺激”着读者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诸多方面的感觉器官,似乎让读者也进了这个“乡村世界”。
  (五)洞幽察微,多锤炼意蕴深厚的语句
  文句有意蕴主要表现为句子含有丰富的内蕴,追求警策性、哲理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使句子增加厚重感,让人读后产生思想的享受,以及联想的收获。
  河南有一考生的《煮咖啡》,用上好的咖啡粉比喻自我价值,用滚烫的热水比喻别人的忠告,主张两者结合,让咖啡杯散发出人性的芳香,论证周严,富于哲思。甘肃一考生的《走在你我他的世界……》不仅紧扣话题,而且具有哲思,引人遐想。词汇丰富,语言华丽,对话题主旨进行了富有诗情和哲理的阐述是这篇作文的突出特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富含哲理的语言这两篇考场作文获得了满分。
  阅读两位考生的作文发现,要写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语言并不难。文句的意蕴大多数也只是在常见的对象身上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道理,或者具有启发性的深刻内涵。要写出文句的意蕴,只需要常常对事理进行深入的思考,只需要常常优化自己的语言习惯就行了。教师在平时还要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人生,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生活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你才能言人所未言,对问题有较深入的认识,你的见解才能入木三分。见多识广,你才能洞幽察微,写出意蕴深厚的句子来。
  结语:语言出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历经艰难,方能迎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当然我们提倡锤炼语言、亮丽语言,不是单纯地耍嘴皮子、玩技巧、搞文字游戏,而是要牢记“辞以意为主”,意在辞先。意是源头活水,如果没有思想感情为基础,单纯地锤炼语言,那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陈娟,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怎样让作文语言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