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5期 ID: 155163

[ 章林 文选 ]   

咏物抒怀类写作训练反思

◇ 章林

  内容摘要: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咏物抒怀”类文章,本单元中的作文训练主题是“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具体要求是“咏物抒怀”。其实,仅靠课本中的选文学习是难以写出优秀的“咏物抒怀”类作文的,我们语文老师要在指导学生学习选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再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思考,寄托自己的情感,彰显自己的人生态度,从而在咏物类文章中咏出人生的诗意。
  关键词:咏物 关注生活 思考生命 吟咏人生
  教完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文章后,笔者根据教材要求,布置了一篇题为“ 我真的好喜欢你”的半命题作文,具体要求为:1.横线上所填的词语必须为花草树木、江河湖泊等自然景观类;2.学习课本中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写法;3.字数在600字以上。
  笔者起初认为这是一个“现学现卖”的作文训练,难度不会太大。孰料收上学生的作文一看,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描写尚可,但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选材陈旧老套,绝大部分学生在横线上填写的词语是腊梅、小草等;二是感悟浅薄单一,不是歌颂奉献就是赞美坚强。对于这两个问题,本应该是无可厚非;但“‘学生腔’,‘软骨病’,千人一面,千人一腔,是中学生作文比较普遍的毛病,培养个性化表达,自然是作文的应有理想”,因此笔者认为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生命、关注人生,帮助学生走出狭隘的思维空间,激活写作的灵感,发挥个性化表达,从而在咏物类文章中,咏出人生的诗意。
  一.关注生活:挖掘源头活水
  新课程竭力倡导:教育应依托生活进行,教育要变成一种生活。生活是一部活生生的百科全书,“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要将作文教学引进生活,融入社会,挖掘源头活水,注入写作素材,让写作充满时代气息、生命活力。
  下面是两个同学的作文片段,题目都是“梅花,我真的好喜欢你”。
  片段一:“片片雪花,在空中翩飞。梅花似乎也不畏惧那传来的阵阵严寒,依旧挺立着,凝望着天空,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片段二:“我轻轻迈入雪地里,生怕一不小心踏碎了这脆弱如梦境般的美景。突然,一抹红色跃入眼帘,如同一团冰封的火焰,在风中跃动着,点点地拨弄我的心弦。几朵红梅落在雪地上,我拾起一朵,小心地一瓣一瓣儿撕在手心,张开手掌,对着花瓣儿吹去,无数披着红色纱衣的小精灵,即刻在空中尽情地旋舞着……”
  比较这两个片段,我们不难发现,片段一忽视了对梅花的详细描写,仅有的描写“依旧挺立着,凝望着天空”也不符合梅花的外形特征,且文中无“我”;片段二注重了对梅花形和色的描写,且文中融入了“我”的表现和情感。究其原因,前一位学生根本没有认真观察过梅花,他只是学过几首关于“咏梅”的古诗词,完全是凭空洞的想象作文;而后一位学生的家中小院里就种有两株红梅,她的作文完全是在自己平时对生活的认真观察、感悟的基础上一气呵成。
  由此告诉学生,作文中的素材应该来源于习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应该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在观察中认识生活,拓宽视野,收集写作素材。有一个学生深有体会地感叹道:“我家院子里也种着一棵藤萝,但我从未留心观察过;我也曾见过藤萝开花,但从未像作家宗璞那样注意过花苞和花穗,更谈不上想象了。”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们的思维拓宽了,纷纷回想自己的生活,觉得可写的素材远不止梅花、小草之类。对这个文题进行二次习作时,笔者发现学生们的选材远远突破了梅花、小草的范畴,桂花、栀子花、牵牛花、墨兰、文竹、爬山虎、垂柳、银杏树、老梧桐、瀑布、溪水等应有尽有,描写生动形象,绘形绘色,绘声绘味,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习作者的生活体验和独特感受。
  二.思考生命:培养高尚情操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曾说过:“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世间万物纷繁芜杂,正因为它们各具形态,各有性情,其中有不少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这才成为人们吟咏的对象。我们在习作中不妨把所咏之物都看作是一个有生命的灵魂,在描写中寄寓自己的情感认识和生命思考,培养高尚情操,从而升华文章主题。
  比如上面所提片段二,小作者在对梅花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后是这样感悟升华的:“鲜红的花瓣落在雪地上,如一滴滴鲜血洒落在雪中。我忆起抗日英雄杨靖宇被围困在深山密林里,宁死不屈,直至最后一滴鲜血染红了雪地……红梅啊!你那坚贞不屈的品质,一次又一次震撼着我。”我们且不论小作者由梅花想到杨靖宇将军是否恰当,单说她由梅花鲜红的花瓣联想到烈士的鲜血,进而悟出“那坚贞不屈的品质”,这种感悟就显得生硬、稚嫩。如果我们将学生的情感认识向“生命”这一方面引导,赋予“红梅”以生命,学生就会由“红梅在空中尽情地旋舞”联想到这是美好生命的绝唱,文章的主题自然会得到升华。经教者引导后,这位学生是这样升格本文的:“凝望着这翩翩起舞的红色小精灵,蓦然明白,它们是新生命到来的使者,它们的飘落必定迎来新生命的孕育。红梅飞舞,是希望,是激情,为自然带来了新生命的希望,为生命带来了无悔的激情!”这样的感悟不落俗套,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学生就是雨后那新鲜的芦苇,其思想最具生命的活力。经过教者的启发,学生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创作的灵感被激活,习作中能够抓住特征对所咏之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巧妙升华主题,亮点迭出,令教者赞叹不已。
  三.吟咏人生:憧憬美好未来
  指导学生学写咏物抒怀类作文,离不开古代咏物诗的熏陶。咏物诗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株奇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诗中或流露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
  教学中,笔者补充了许多古代咏物诗供学生赏读,如骆宾王的《蝉》、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元稹的《菊花》、王冕的《墨梅》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曾经背诵过的咏物名诗,只要稍作点评,学生们很容易掌握咏物诗的特点。此时,教者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咏物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憧憬美好的未来。   有一位学生在《留在心中的风景》一文中这样写道:“淡烟疏雨中,我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乌镇。可令我大失所望的是乌镇的水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清澈,反而透着一丝混沌,仿佛一粒粒小土块撒入清水中,泛着些许浑浊。我将身子探出长廊栏杆,只看到一个黯淡无光的我,黑洞洞的眼没有神采,一丝丝细雨从廊檐滑下,打碎了这模糊的影像,一同打碎的还有我对江南水美的那份向往。”该生行文时从反面立意,紧接着下文花了大量笔墨描写雨中乌镇的景色,最后表达了自己心中的的忧虑和期盼,呼吁人们增强环保意识,还大自然一份清新,一份纯净。
  看似不错的主题,但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已显得有些老套,极具“学生腔”。为此,教者顺着学生文中对乌镇的水的描写,引导学生抓住“混沌”而又“平静”的特征,另辟蹊径,关注人生轨迹,挖掘人生哲理。该生后来升华主题如下:“就这么一瞬间,千年的时光仿佛在指间流转,太多太多的历史烟云从这里飘散,这水之所以这般混沌,是因为它历经世间无数的沧桑。积淀了数千年的岁月,河水就这样裸露在我们面前,大美的风景无需着色和修饰,看透万千浮华,只留下一颗平淡而真实的心。——乌镇的水,我心中永恒的风景。”
  “语文课程还有一个价值,就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搭建精神的小屋,或者叫建设精神的家园。”引导学生关注人生,会使学生在写作咏物抒怀类作文升华主题时不再拘泥于“奉献”“坚强”等较为稚嫩的层面,而是由所咏之物联想到“青春”“幸福”“激情”“自信”“淡定”等方面,这样的立意不仅能够使读者耳目一新,而且是习作者自身心灵的一次洗礼,精神世界的一次充盈。
  当然,咏物抒怀类文章的写作关键首先要“咏好物”,其次才是“抒好怀”。笔者此文拙见,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能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基础之上,再结合所咏之物的特征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命,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咏出人生的诗意。
  [本文系2010年度泰州市第六期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古诗词阅读欣赏与初二学生写作语言训练关系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JYS2010033]
  参考文献:
  ①《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黄厚江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2)
  ②《名人名言——哲人的智慧》(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
  ③能够思想的芦苇——帕斯卡论集》(王子今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9)
  
  章林,教师,现居江苏姜堰。

咏物抒怀类写作训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