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5期 ID: 155180

[ 祝洁 文选 ]   

媒体的危机报道功能及其扩散效应

◇ 祝洁

  内容摘要:在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越来越快,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此次渤海溢油事件之后,研究公众对信息的饥渴性,媒体报道的热衷度,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对于应对这类突发环境事件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渤海溢油事件 危机报道 媒体
  2011年,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在蓬莱19-3油田生产作业过程中违反总体开发方案,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缺失,明显出现事故征兆后、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导致了一起造成重大海洋溢油污染的责任事故。
  突发环境事故作为灾难的一个主要的方面,既是普遍存在的,但又是可以预防的。
  按照莫菲定律,大多数的事故灾难都有一个演进的过程:由失误产生隐患,由隐患产生苗头,由苗头发展为事故。但如果我们在事故发生之前,能够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导致事故的隐患、苗头和征兆,便能够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阻止事故的发生。[1]
  媒体从危机爆发前的预警,到危机的发生直至结束,媒体始终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媒体应该通过充分的信息报道来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渤海溢油事件的发生,对当地的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然,这种影响不仅是暂时的,也是长远的。公众渴望知道事件的面貌和进展情况,此时,媒体在事件中成为了公众了解真实情况最重要的信息源。
  二.媒体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各方利益的角力场
  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政府及主管部门、危机责任方、社会大众团体会出于不同的目的展开角逐,去解决问题,而媒体由于具有强大的公众影响力,它的有关事件原委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事件的进程,因而自然而然地成为危机事件各方利益的角力场。
  三.媒体在政府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双刃剑作用
  政府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媒体往往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的“双刃剑”作用。[2]
  (1)媒体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渤海溢油事件发生之后,媒体的大量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大量关注,此时,媒体的控制作用愈发的凸显出来。媒体通过各种传播形式,把政府有关应对措施传递给民众,取得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以实现民众与政府的一致行动。
  (2)媒体消极阻碍作用。当然,媒体的不实或者夸大报道,忙中出错、忙中添乱,给政府化解危机增加难度,甚至给突发事迹雪上加霜。
  危机信息的发布从机制上和逻辑上分析会有利于社会稳定。从机制层面来说,只有灾害信息和其他的危机事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社会稳定,而危机信息的及时传播,有利于人们及时发现危机,重视危机,采取措施来消除危机。
  从逻辑上来说,发布危机信息也不一定会引起社会恐慌,只要政府应对措施有力,舆论引导正确,政府具有足够的公信力,人民就会有更多的信心。[3]
  媒介危机报道的功能从以上方面来说具有扩散效应,这种扩散效应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知情层面
  参与应对突发事件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力与义务。此时媒体信息发布的目的:让公众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让公众了解应急预案,知晓周围环境中的危险源、风险度、预防措施以及自身在处置中的角色。根据新浪网调查,截止2012年1月29日下午4时,有10399人参与该调查。68.3%的调查者认为康菲公司和中海油都应为渤海溢油事故承担责任,同时91.5%的调查者认为渤海溢油事故的责任方应该承担刑责。媒介的危机报道是个人乃至群体在危机发生时应对可能带来风险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在这次的渤海溢油事件中,《中国青年报》在2012年1月1日的《首批29名养殖户请求赔偿两亿多元》一文中指出:“29名养殖户在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的海滩从事水产养殖,由于康菲公司漏油污染造成了养殖的海参、车虾大量死亡,同时,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没有向社会公布污染的事实,造成养殖户误将含有油污的海水纳入了养殖池。”对于事故后果的瞒报、谎报,显然给当地的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媒介公开、透明报道有利于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有利于提高政府反应速度,减少事件危害,降低救治成本,维护社会稳定。”[4]康菲公司对公众隐瞒不报在先,屡屡误导陈述在后,同时一再试图回避承担其造成的生态损害和养殖等经济利益损失。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公众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资源,欠缺对政府部门和决策者的影响力,利益常常被忽视甚至受到侵害。媒介的职责之一就是为公众提供平等、直接、公开地直接与责任方协商对话的机会,以保证赔偿方案制定的公平合理。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故已逾半年(联合调查组公布,污染海洋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经过行政调解,农业部、中海油、康菲公司以及有关省人民政府就解决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渔业损失赔偿和补偿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二.社会传播层面
  简言之就是引起社会注意,唤起社会救治,增进社会理解,监督社会行为。[1]
  渤海溢油事件的本质是人为带来的环境风险向现实转化,这种危机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它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扭曲所造成的。
  媒介在报道此类事件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把目光放在促进事件的解决上。而且应该同时注意社会层面上的巨大的扩散效应。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更要重视教育和培训,最好的战略之一就是使人们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保科普知识宣传,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技术支持等,着重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培训教育。而一旦事件发生之后,媒体的追踪报道应该在保证公正透明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其报道的适度,传递权威信息,以避免由于不实报道造成社会混乱和恐慌,使受众掌握突发事件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遭受此次溢油事件带来更大的损失。
  三.政府发布层面
  在面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时候,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突发事件信息的发布方式应该尽量做到多渠道和多元化,值得强调的是更要确保灾害信息的权威性。为了做到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权威,政府部门在利用媒体发布信息的时候,应该充分的考虑到一下几个方面:事件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等情况;所选媒体发布信息的优势和劣势;目标受众的范围与接受心理。并且,在选择信息的时候,应该牢牢地把握好“受众知晓”和“适当”的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应该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5]政府机构在面对新闻媒体的发问时,不应该遮遮掩掩,而要积极大胆媒体。新闻发言人要走到公众视线前,克服以往“不敢说”、“怕说错”的心态,主动作为、勇于担责,及时地表明政府的立场、处置意见以及工作的进展,积极地回应媒体和公众的质疑,使得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真相。其中,政府的新闻发布是实现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信息通常是以新闻的形式公布于众的,官方媒体是发布信息的主要窗口,而与此同时,很多信息的发布则可以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去进行发布。
  其实,突发环境事故的背后深层原因,无非就是有关责任人的违规、渎职、管理上的混乱,要么隐藏着腐败要么就是官僚主义在作祟,这些也正是突发安全事故的相关信息总是显得十分缺乏的原因。今天,新闻媒介在安全责任事故中的报道功能呈现扩散效应,不仅表现在事故结束之后,对事故的原因和教训的总结和回顾上,而是作为事件进程中的积极参与者,成为了推动事件解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志立.危机传播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7).
  [2]叶皓.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舆论引导[J].现代传播,2007(04).
  [3]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03).
  [4]杨方.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社会纵横,2011(08)-9.
  [5]邵道萍.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制度[J].法制与经济,2010(10).
  祝洁,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媒体的危机报道功能及其扩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