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调和语调教学
“声调”这一术语,是由赵元任先生提出来的,在汉语普通话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的调值和音长,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对于声调偏误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在最初阶段不要刻意地追求完美读音,要让他们多读,逐步引导他们向正确的发音靠近,最好将这类词语放在句子中进行拼读,从而让他们在语流中体会词语的音变。
实际上,汉语的语调与声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赵元任先生曾把这种关系称作大波浪与小波浪的关系,汉语语调的大波浪是由一些汉语声调的小波浪组合而成的。但是,语调并不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不同的语调包含了说话人及听话人在不同语境中所要表达的感情。传统的印尼语,语调比较平,只在句末出现升调或降调,但是汉语就比较复杂,笔者把其分为两种:
句法成分间的语调变化
如:你今天看见了什么?
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了一个句中降调和一个句末升调,这对于印尼留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单独升调或者单独降调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但是如果先是降调,后面紧接着又出现一个降调,这会使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后面的降调了,就会出现明显的洋腔洋调,他们为了将句末语调读为升调,会把“什么(35 me)”读成“什么(52 35)”。
词语重音位置的不同
如:①这支笔是你的?(一般疑问)
②这支笔是你的?(表示怀疑)
同样的一句话,重音的位置不同,完全改变了句子的意思。这种变化对印尼留学生来说也是一大难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向学生讲清它们的不同,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切身体会重音位置不同所带来的语义差别。
二.轻声及儿化音教学
1992年赵元任先生首次提出“轻声”这一概念,轻声是在汉语语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所谓的轻声字都来源于四声,原来都有固定的调值,绝对的轻声音节是不存在的。笔者初步统计《发展汉语》(上)一共有102个轻声词,并对本班的印尼留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学生单独读这些轻声词时候的偏误率会大大低于轻声词出现在句子中的偏误率。所以,教师在演示轻声词读音时,一定要特意增加第一个音节的音强和音长,这样能和后面的音节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留学生更容易分辨哪个音节是轻声音节,并反复操练,最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化是汉语普通话中极具特色的一种音系现象,它在发音上有一定的难度,却是具有很强表现力的语音手段。实际上在对印尼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中,其中儿话音并不是他们的发音难点,据笔者统计,《发展汉语》(上)这本教材中的儿化音词语只有16个,只占本册词语总数的1.5%,所以儿化音并不是教学重点。
三.声母教学
印尼语中有区别于汉语辅音声母的地方,如:不送气清音:p,t,k,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b, d, g;塞擦音c发音介于拼音的[zh]和[z]之间,为舌叶音。这些特点也成为在教授印尼留学生汉语语音时的难点。在习得汉语声母的难点这一问题上,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对初上班32名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认为zh和 ch 最难学的比例均超过七成,而“最难”和“较难”合计则接近100%。认为z和c最难学的印尼留学生接近四成,“最难”和“较难”合计超过六成。认为j和q难学的学生也超过三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普通话的塞擦音在印尼留学生心目中是学习的难点,而塞音在印尼留学生看来并不是很难的。
通过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观察,发现印尼留学生在j和q上容易模糊不清,这主要是由于印尼语中只有j的读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增加音长、夸张口型,有重点地进行反复的对比训练,可能一开始学生怎么也分不清这两个读音,但是肯定会有某个同学突然能发准q的读音,这时教师可以以这名同学为媒介,让他通过自己的感受运用母语来向其他同学解释。通过这样的示范,会比教师做示范更行之有效;同样,在对比训练z,c,s和zh,ch,sh这两组辅音时,教师也可采取同样方法。
吕宏岩,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