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一直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但学生们因其枯燥无味大多不喜欢文言文,所以很多时候学生是怯于老师的威慑而死记硬背。其实,文言文教学激趣是关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的效果。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导语激趣。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如《爱莲说》:(投影:出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同学们,谁能说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人民之所以选择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是因为澳门不但莲多、莲美,还因为莲花能象征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无独有偶,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颂莲言志的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借描写莲花来抒发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诵读激趣。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齐读、轮读、赛读、自由读、配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模仿古人的摇头晃脑的读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
三、活动激趣。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如教授《核舟记》时,我们就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现苏东坡、佛印、鲁直的神情、姿态,学生们就兴趣盎然。又如教授《石壕吏》时,就可学生分别扮演吏、老妇进行情境再现,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更贴切的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教学《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
四、竞争激趣。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重要举措。我们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班中还举行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给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还学习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让学生多查找资料。抑或引入小组竞争制,给学生按小组计时读课文或是背课文,用时最短者胜,优胜组给予奖励。他们在竞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参与积极状态和兴趣程度。
五、想象激趣。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桃花源记》时,引领学生想象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以及桃花源内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讨论如何认识陶渊明所创造的理想社会。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桃花源存在到今天会是什么样的。
六、质疑激趣。“学则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如教授《桃花源记》时,就引导学生思考:每个时代的穿戴、服饰是不一样的,那么文中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合理吗?学生对此就产生了极大地兴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质疑、探究,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七、教态激趣。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语言等都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讲课时语言要富于变化,并伴随一些手势、表情。朗读时语调抑郁顿挫,语速适度调节,感情真挚等都能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故乡》时,文中“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这句中我认为“迎”用的特好,有一字传神的功效。我便站在教室门口,倚着门框,手搭凉棚向远处眺望。并让学生结合想象写一个母亲焦急地“迎”儿子的片段,这样学生自然对这个字的巧妙运用印象深刻。
相红霞,教师,现居山东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