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儿童词汇习得的研究从出现至今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近二十年来我国儿童的词汇习得进行总体叙述和评论。
关键词:儿童 词汇习得 述评
对儿童母语习得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家、心理语言学家、语言学家们非常感兴趣的领域,国内外对此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研究者以观察、测试等手段,大量纪录和分析儿童语言特征,对儿童语言的发生和发展、心理机制、表现特点和相关因素均作了较详细的研究和解释。刘珣先生认为:我国儿童汉语习得的研究,最早可上溯到五四时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对其儿子语言发展进行的研究,以及后来赵元任先生于1951年发表的对其孙女学话过程的观察研究。中间经过了相当长的中断期。80年代开始在老专家学者和中青年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儿童语言研究又有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近二十年来我国儿童的词汇习得研究进行总体叙述和评论。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第一语言习得的典型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情况下是母语。关于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刘珣认为大体上有五个阶段: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双词句阶段(一岁半以后)、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以及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儿童在独词句阶段学习用单个词表达意思,如“妈妈”;到双词句阶段时出现了由两个词组成的句子,如“要糖”;到了电报句阶段,儿童出现了多词句,如“妈妈袜袜”;直至成人句阶段结束,儿童第一语言口语的习得过程已完成,基本语法体系已掌握。周国光曾指出:从儿童语言结构能力的发展角度来看,可以把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分为词语法阶段(一岁到一岁半)、词组语法阶段(两岁起)和句语法阶段(三岁进入)三个阶段。在词语法阶段,儿童构成语言的句法单位是单词;在词组语法阶段,儿童构成语言的句法单位是词组;在句法阶段,儿童构成语言的单位又增加了分句。通过两人对儿童第一语言习得阶段的不同划分,我们可以看到,周的词语法阶段包括了单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而刘则把这三个阶段独立划分。而且两人对何时进入什么阶段的时间划分也有差异。周认为儿童自三岁进入句语法阶段,而刘的成人句阶段是两岁半开始。两人的划分有重叠的地方,也有些许差异,但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儿童的语言结构能力的发展情况。
近二十年来关于中国儿童词汇习得的研究主要着眼在对中国儿童词汇习得的顺序及其相关情况进行考察研究,并把中国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情况与第二语言的学习进行对比参照。
《儿童语言中代词发展的顺序及其理论解释》着重从认知和功能角度解释这一发展过程的合理性。文章使用的语料主要来自分年龄段调查和跟踪调查。在《儿童使用否定词“不”及其相关否定结构状况的考察》一文中,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否定词“不”及其相关的否定结构在句法平面的分布情况, 否定词“不”在语义平面的否定焦点。《语义透明度影响儿童词汇学习的实验研究》是一篇类似实验报告的论文,由研究目的、试验方法、实验结果和讨论四部分组成。作者发现透明词对于词汇学习有显著的易化作用。儿童的语言能力影响他们是否善于利用透明词的线索理解生词。上述三篇文章分别代表了中国儿童词汇习得研究中所涉及的不同领域及不同研究方法,有对某个词类在儿童习得中的顺序进行研究,有的研究专注于具有代表性的词,还有的针对词汇教学展开研究;研究方法也不必拘泥于单一的一种,可采取多样化的诸如理论阐释、抽样研究、试验等形式。除了以上列举的三篇外,近二十年来关于中国儿童词汇习得的研究还有《早期儿童副词习得的优先序列》《小学儿童词汇获得的自组织模型》《汉族儿童实词习得研究》等,以及把中国儿童习得词汇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进行比较的研究。可见,中国儿童母语习得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孙珠珊,女,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