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5期 ID: 155118

[ 罗德辉 文选 ]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

◇ 罗德辉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欣赏文章,获取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等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怎样用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本文主要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视角,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除了靠教师的“教”之外,还需要学生的“学”,这样师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变革之中,解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那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带来最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1]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2]
  2.实行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学习语文的欲望,使学生可以全面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有所进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教学目标有效。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明确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的作用,保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所以,教学目标要清晰、简明。
  第二,教学环境有效。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展开,能更好地使学生的表现、发展达到最优化。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民主、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从心理上得到放松,将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人,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提问。
  第三,教学组织有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发展的过程,教师要真正地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来对待,将自己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共同发展。所以在实行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时,还要注意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时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实行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然后再考虑“怎么教”,只有这两个方面都考虑全面了,才能真正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1.“教什么”——教学目标明确化
  目标不但指导着教学方向,而且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标准的框架与结构[3]。在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自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次,考虑语文课程标准设立这样的内容是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最后,还不能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只有这样全面的考虑才能真正制定一个明确的、全面的、适合学情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才能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2.“怎么教”——教学过程科学化
  高中语文教学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开展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语文的综合能力上有所发展,真正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呢?
  2.1.教师的“教”——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高中语文所选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学习中来。比如在讲古文《陈情表》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陈情表》的写作背景,再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李密是晋朝有名的官员,可是他却向晋武帝辞官归家奉养祖母,难道做官就不能奉养祖母吗?他的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4]教师利用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指明学生的阅读、思考的方向。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教师的“教”——引导想象
  这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用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在讲解徐志摩著名诗歌《再别康桥》时,教师要对学生先讲一下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1921年到1922年,徐志摩在英国度过两年留学时光,在1928年时重回英国康桥。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康桥的美景。然后请学生展开想象:在康桥,诗人度过了怎样愉悦的时光?可是当诗人再次要与康桥离别时,他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徐志摩称康桥是他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教师有意识地留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再次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请想象一下,当你们要去外地,或求学或工作,远离生你养你的故乡,那会是一种什么感情?或者,当你离开一个你非常喜爱的地方,可能没有机会再回来时,你又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通过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将诗人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通过想象来感受、来体会,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文的分析。
  3.“怎么学”——教学效益高效化
  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除了老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因此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学”,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即使脱离教师的指导,同样可以充分完成对课文的分析与欣赏,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水平。
  3.1.个体的“学”——自我领悟,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课堂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学生个体的学,包括自觉涵泳、自我领悟、自主探究。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涵泳,细细体味课文的意蕴,从而理解作品,获得审美享受。进而能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使内心的感受和课文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对疑难问题能进行自主探究,解决疑惑,则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例如:教授《登高》,教师可以先介绍作者作此诗时的背景,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当时杜甫57岁,身患多种疾病,耳聋、偏瘫、肺结核以及糖尿病,处境非常艰难。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结合杜甫的生活遭遇和性格特征来把握诗的意境,那么学生就可以领悟杜甫凝重苍凉的忧思,体会到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学生面对课本,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灌输的前人的理解和感悟,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理解,只有这种通过自己反复涵泳,用心体会到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知识,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独特的见解和感悟,才能真正地提高学习素养。
  3.2.群体的“学”——同伴互助,合作交流
  新课程理念的高效课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个体的学,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群体学习活动也必不可少,因为在教学中,教师要落实教学目标,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这个教学过程,仅靠个体的学生的努力是不够的。此时,学生的同伴互助,合作交流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语言交流、运用能力。在合作交流中,完成教学目标,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比如在分析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学生不明白“道士塔”是什么,所以要先搜集资料,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此时学生可以分工合作,一些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敦煌的历史,一些学生到网上查阅有关敦煌保护现状的资料,一些学生负责统计敦煌文物流失的真实情况。学生在此背景下展开联想,进而积极思考:作者对于敦煌文物流失的现象持什么样的态度?是漠然,还是痛心?文中那些词语可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交换意见,交流思想,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关系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切实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的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1,(4):42-44
  [2]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37-40
  [3]赵睿君.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
  [4]李翠玲.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07) .
  罗德辉,教师,现居广东佛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