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薛涛这个名字,喜欢唐诗的人都熟悉。她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被并称为“唐朝四大女诗人”;她又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为“蜀中四大才女”。其实,她在少年儿童时期,就被人们称之为才女了。
薛涛(公元768-832年),字洪度,亦作宏度,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她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薛郧为进士出身,任兵部主事;母亲亦是大家闺秀,知书识理。薛涛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父亲就荣升为四川成都刺史,故一家人便定居成都。在成都,薛涛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父母亲都非常喜欢她,重视对她的培养和教育。平时在家,母亲便教她识字,给他讲故事;父亲公事之余,便教她读书背诗。而薛涛自幼天赋过人,聪慧颖悟,接受能力很强,又勤奋刻苦,因此,学业进步很快。传说她从三四岁时起开始读书识字,五六岁时便能背诵很多名人诗文,七八岁时就能吟诗作对了。
一天早晨,一家人刚起床不久,明媚的阳光便洒满大地。庭院中那棵高大的梧桐树也披上了一身朝晖,微风吹来,树叶便沙沙作响。薛郧兴致颇高,望着梧桐树随口吟了两句诗:
庭除一古桐,耸杆入云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庭院中生长着一棵古老的梧桐,梧桐树巍然高耸,直插云空。父亲吟完这两句诗后,停了一会,想考考女儿,也锻炼锻炼女儿,便含笑望着薛涛说:“涛儿,下面两句就由你来续上,使它成为一首完整的吟梧诗,行吗?”
吟诗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并要注意内容的连贯,并不容易。父亲已吟了两句,要续上两句,并达到以上要求,对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就更难了。
“那就让孩儿来试一试吧。不过,续得不好,请父亲大人不要笑话我。”只见薛涛迎着父亲信任的眼光,凝视着梧桐那高大的身姿,稍作思索,便朗声吟咏道:
枝连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这两句诗续得极富情趣,顿时使全诗灵气四溢,有声有色,给人以广阔的联想天地:你看,南来北往的鸟儿都非常喜欢这棵大树,有的在树枝上停栖啼鸣,有的在上面筑巢安家,哺婴育雏;梧桐叶的小掌轻轻地摇摆着,就像在迎接南吹北拂的风。虽然是父女临时合咏的一首小诗,却联想丰富,自然生动,对仗工整,前后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和谐。难怪薛郧在听完女儿的吟咏后,会高兴得连声称赞。
从此,父母便更加宠爱她,更加用心培养她。到十一二岁时,薛涛不仅能吟诗作文,出口成章;而且具有多方面的才华,于琴棋、书画、音律,样样精通,是人们公认的才女。一家人生活得非常幸福美满。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父亲便因病去世了,家道也逐渐败落。母亲裴氏守寡抚养薛涛,生活极其艰难。更不幸的是,在薛涛14岁的那一年,与她相依为命的母亲亦积郁成疾,离开了人世。
母亲去世后,薛涛无依无靠,孤苦一人,迫于生计,只得去当了一名歌妓。此时的薛涛,年已14岁,长得亭亭玉立,姿容美艳;再加上她精通音律和琴棋、书画,又能即景赋诗作文,因而名噪一时。时人皆以能与她结交唱和为荣。
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朝廷拜中书令(宰相)韦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统略西南。这韦皋是一位能诗善文的儒雅大吏,到成都后,听说了薛涛之名,且知其为官宦之后,颇为怜惜,便经常召令其至内府赋诗侍酒,关系甚为密切。韦皋曾上表奏请朝廷授予薛涛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时人及后人仍然习惯地称她为“女校书”、“薛校书”。著名诗人王建曾赠诗道:“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由此可见时人对薛涛的赞赏和称道。
韦皋之后,袁滋、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段文昌、杜元颖、郭钊、李德裕等大吏相继镇蜀,薛涛皆以歌妓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他们的幕府。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赴蜀期间,都曾与薛涛有过往来唱酬。
更值得一提的是,薛涛晚年隐居在成都城郊的浣花溪边。由于慕名前来拜访的人很多,为了方便应酬,便于书写,她别出心裁,自制了一种松花纸和精美的桃红色小彩笺,用以写诗;每笺写一首或两首诗,在当时颇有名气,这就是后人称赞并仿制的“薛涛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