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734

[ 程翔章 文选 ]   

李冶:诗咏蔷薇显才华

◇ 程翔章

  一般人都知道,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队伍中,有一批著名女诗人特别耀眼。李冶就是其中的一位,被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薛涛、刘采春、鱼玄机和李冶)之一。这并不奇怪,因为李冶幼时就被时人称之为“才女”。
  李冶(公元?—748年),原名李绐,字季兰,一作秀兰,唐开元初年出生在吴兴(今浙江嘉兴)一个显贵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文化教育环境的熏陶。从两岁开始,父母就教她识字、背诗。而李绐天赋极高,智力超群,所学内容只要教读两遍,她就能背诵并熟记。她尤其喜爱诗歌,有着极高的悟性。往往读着一首诗,眼前就会闪现出一幅幅图画,且诗旨与画意颇为契合,大人们都惊异于她有这样奇特的想象力。
  在中国古代,那些官宦、富有和书香之家,都重视对子女进行琴棋书画的培养训练。李绐也不例外。学习诗文之余,她又跟着父亲学习弹琴。她虽然年纪不大,却指法灵活,乐感极强,时间不长,其技艺就超过了父亲,家里不得不另外为她延请一位很有名气的乐师。弹琴与诗歌比较起来,李绐更加喜爱诗歌。到四五岁时,她竟然能心有灵犀地随口吟哦出一两句优美的诗句。
  六岁那一年,阳春三月里的一天,天高气爽,风和日丽,百花盛开,彩蝶飞舞,到处一片春意盎然。李绐跟随父亲到花园里游玩,很快就被花园里姹紫嫣红的春色所陶醉。李绐高兴得手舞足蹈,像一只蝴蝶一样,翩翩飞舞在花丛间:她一会儿蹑手蹑脚地跟踪一只大彩蝶,一会儿躲藏在花丛后面让父亲半天寻找不着,一会儿又手拿鲜花突然出现在父亲面前。看着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女儿,父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父女俩穿假山,绕水池,过花墙,徜徉在铺着鹅卵石的花径上。曲径回廊将父女俩引到了蔷薇花圃前。此时蔷薇花开得正艳丽,枝条上五彩缤纷,姹紫嫣红,就像一颗颗闪烁在绿海中的星星;一丛丛,一簇簇又像是一条条流光溢彩的瀑布。花圃中有的蔷薇花枝修剪得很漂亮,还用小竹竿支撑着;有的花枝却没人过问,柔软的枝条长得乱蓬蓬的。面对这种情景,小李绐忽然心有所感,便对父亲说道:“父亲大人,我刚刚想好了一首蔷薇诗。”父亲微笑着对女儿说:“那你就吟诵出来让我听听,看诗意如何?”看着父亲鼓励的目光,小李绐便一板一眼地吟诵起来《咏蔷薇》: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已看去鬓散,更念木枯荣。
  诗的意思是说:蔷薇花的枝条太软,该搭架时就要搭架,否则就会倒伏在地,长得乱蓬蓬的,不可收拾,就像人们心烦意乱的心绪。瞧着眼前这些乱蓬蓬的蔷薇花枝条,更让人想到那些树木的繁盛与枯衰。
  父亲听了,连连点头,称赞说:“很好,不仅观赏得很细致,而且联想也很丰富,是一首好诗。”此诗传开后,人们都称她是一个小才女。
  转眼间,李绐长到十一岁了。她不仅人长得俊美,而且诗写得更好了,能做到即景吟诗。
  在唐代,道教和佛教都很盛行。上至帝君王侯,下至官绅富豪之家,多有将女儿送去出家的,似乎成为一种风气。也许是受时风的影响,李绐也被父亲送到剡中(今浙江嵊县一带)玉真观中作了一名女道士,并改名为李冶。后又栖身开元寺为女冠(唐时一般女人不戴帽子,只有女道可以戴帽,因此把女道士也称作女冠)。
  李冶在道观中除了读经之外,就是作诗、习字和弹琴,极少与外面的世界接触。观主见她面貌娇美,悟性甚高,便对她悉心栽培,使她在翰墨及音律上造诣极深。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李冶已经长到16岁。此时的李冶可谓婷婷玉立,容貌俊美,雪肌脂肤,神情潇洒,好似一朵盛开的白莲花,而她又精通诗文歌赋,擅长琴棋,工书法,因而,才名远播。一时间,开元寺热闹非常,慕名前来与李冶交往、酬唱或一睹其芳容的达官贵人、文人骚客,络绎不绝。像陆羽、释皎然、刘长卿、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当时著名的文人骚客,都与李冶有过密切的交往和唱和。著名诗人刘长卿曾称李冶为“女中诗豪”。可惜的是,这位才女创作的大量诗歌作品,都已佚失(宋人陈振孙曾编有《李季兰集》一卷),今仅存诗16首。

李冶:诗咏蔷薇显才华
目录

  •  / 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