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我们吟诵着李清照的《如梦令》《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渔家傲》《永遇乐》等一系列传颂千秋的名词的时候,不能不由衷地赞叹她那卓越的才华。而掩卷细思,又不感到奇怪,因为李清照少年时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才女。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达官贵人之家。父亲李格非是宋代著名学者和散文家,母亲亦出身大家闺秀,知书识礼,能诗善文。她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从4岁开始,父母便教清照读书识字。而清照勤奋好学,聪慧颖悟,记忆力特别强,深受家人喜爱。到她5岁时,就读完了《诗经》和《楚辞》等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其中的大多数篇章不仅能流利地背诵,还明晓其意义。然后她开始广泛阅读儒家的经典著作。
从10岁起,父母开始教清照作诗填词。而小清照表现出惊人的理解力,没用多长时间,她便掌握了写作诗词的基本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她对古代和当代诗人的名篇名作爱不释手,总是抄写了一遍又一遍,反复吟咏,从不感到烦腻。
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小清照自己开始创作诗词。她创作诗词时,态度非常认真,从不马虎,一首诗词要反反复复地修改好几遍,直到她自己感到满意后才拿出来给大家看。她的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受到父母、亲友和文坛前辈们的一致推崇和称赞。正因如此,当她还只有十四五岁时,便才华卓异,所写诗词立意新奇,被人们称为“才女”。
一天,李清照家里又来了许多客人,大都是平时和父亲十分要好的文坛挚友。父亲让家人安排了丰盛的美味佳肴款待客人。宾客们聚集在客厅里唱和赠答,饮酒作诗,谈天说地,好不热闹。忽然,从内室传出一阵悠扬的琴声,使宾客们顿时安静下来,一个个侧耳细听。随后,在悦耳动听的琴声伴奏下,有一个小姑娘用清脆的声音吟唱着一首《浣溪沙》。细细品味,那美妙的歌词,颇有情趣,过去未曾见过、听过,似乎是什么人刚刚创作的。那唱词是(《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色深,垂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一曲唱完,在坐的各位宾客皆齐声称赞,一时弄得主人很不好意思。其中有位宾客问道:“这是谁在吟唱?吟唱得真是太好了!”
李格非回答说:“这不过是小女清照在那里随便唱唱而已,承蒙老兄过奖了。”
座中还有一位在文坛上很有影响的著名词人晁补之,他这是第一次到李家来参加这样的聚会,便对李格非说:“这首词填写得极为清丽,可以说字里行间充满了优美动人的丰富情感。李兄,这真是你家小姐自己创作的吗?”
李格非笑着说:“小女清照经常写些这类的东西,仅仅用作消遣而已。常来我家的朋友大都知道,不足为奇。只因晁兄是稀客,你想见见她吗?”
晁补之非常高兴地说:“能见李小姐一面,实在是太令人高兴了。”
李格非转身走进内室,不一会儿便把女儿带出来了。晁补之见了大吃一惊。因为他所见到的竟是一位个子不高,却清秀无比的女孩子。
美丽文静的小清照,将自己写的词章,双手递给客人们,然后谦逊地说:“小女写得不好,还恳请伯伯、叔叔们多多批评指教。”
晁补之立即接过来与众文友相互传看,那一笔清秀的小楷,若没有名家指点,加上长期的刻苦练习是很难达到这种程度的。再看彩笺上有些字的墨迹尚未干透,松脂的清香之气还隐约可闻,可见词章书写的时间不算长,而细细品味词的内容,你会感到是那样的委婉清脆,楚楚动人,难怪大家要连连称赞。大词人晁补之看完后,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感慨地说:“小清照果然是女孩子中的奇才,照这样发展下去,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名留青史的大词人!”
于是,李清照的“才女”之名,便在文人骚客、达官贵人中广泛传开,以至于朝中吏都尚书(曾任宰相)赵挺之亲自登门,来为儿子赵明诚求婚。时任礼部员外郎的李格非自然应允,李清照在18岁那一年,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俪。这是后话。
时隔不久,南宋的另一位著名诗人张耒,新作了一首《读中兴颂碑》诗,在文坛上广为传颂,被公认为是少见的佳作。一天,李格非与张耒等人聚会后,便将那首诗带回家,拿给女儿看。小清照捧着诗稿,一遍又一遍地吟颂,慢慢地体味其蕴含丰富的诗意,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三天后,她便写下了两首《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的诗。李格非看了女儿的和诗,颇感满意。后来,李格非去拜访张耒时,说到了这件事。张耒早就听人说过好友的女儿清照才华非凡,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当面见识见识。现在听说她写了两首和《读中兴颂碑》的诗,便急切地想看到和诗。当他从李格非手中接过小清照写的和诗后,便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刚刚吟咏完,便赞不绝口,连称好诗。从此,张耒在与文友相聚时,总是逢人便夸赞李清照是天下少有的才女。
有了晁补之和张耒这些著名词家、诗人的推崇和宣扬,15岁的李清照便开始在南宋词坛上崭露头角。她以后每写好一首诗词,总是被人们争相传抄,到处吟颂。由于李清照在少年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有前辈诗人的奖掖、提携,后来果然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大词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中国词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