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423

[ 程翔章 文选 ]   

蔡文姬:六岁才女辨琴弦

◇ 程翔章

  提起三国时期魏国的蔡文姬,只要有一点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她是我国古代少有的著名女诗人。她撰写的五言体《悲愤诗》(另有同名骚体诗一首,内容大致与五言体相同),是一首自传性质的长篇叙事诗,记述其从被掳入胡直到被魏王曹操重金赎回国重嫁后的经历,再现了汉末动乱的社会面貌和她个人的悲惨命运。由于该诗能将叙事、议论、抒情完美结合,感情真挚强烈,语言晓畅通俗,犹如一幅血泪绘成的历史画卷,故成为建安文坛乃至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篇杰作,广为传颂。她创作的《胡笳十八拍》(也有学者认为不是蔡文姬所作),悲切深沉,亦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蔡文姬幼年时就是一个极其聪慧、有着很高艺术修养的小才女。
  蔡琰(公元174-?),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她是东汉末年著名学者、文学家和大书法家蔡邕的女儿。蔡邕在朝为官数十年,家里藏书非常丰富。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受父亲的影响,蔡文姬幼年时不仅勤奋好学,博览群籍,知识丰富,而且聪慧过人,精通音律,成为远近闻名的小才女。
  那还是在蔡文姬只有六岁的时候,有一天深夜,她被一阵悦耳动听的琴声唤醒了,便侧耳聆听起来。原来,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几乎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整理和研究古代经典书籍方面,平时常常写作到深夜。每当写作疲倦了,便停下来弹奏一会儿乐器,以减轻自己过度的精神疲劳,然后又继续写作。这可说已成了蔡邕的习惯。小文姬几乎天天也可以欣赏到父亲弹奏的乐曲。天长日久,她的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忽然,"嘣"的一声响,父亲弹奏的琴弦断了一根。小文姬为了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判断能力,便向书房里的父亲大声说道:“父亲大人,我知道您弹断的是第几根琴弦!”
  蔡邕听了女儿的话,感到十分惊讶,将信将疑地说:“那好,你就猜猜是第几根琴弦!”小文姬十分肯定地说:“您弹断的是第二根琴弦,对不对?!”父亲听后大吃一惊。为了测试一下女儿的判断能力,便对女儿说:“那你再仔细听一听,看我这一次弹断的是第几根琴弦?”于是又弹奏起来,当弹奏到乐曲的高潮时,便故意用力将琴弦拨断,随后停下来,等待文姬的回答。
  小文姬非常自信地对父亲说:“这次父亲大人弹断的是第四根琴弦,是不是?!”
  “是呀!是第四根琴弦!”父亲异常兴奋。“说说看,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这时,小文姬从自己的卧室来到父亲的书房,很不以为然地对父亲说:“我哪里是猜出来的!其实琴的七根弦我都能听出它们各自的音来,您相信吗?”说完后睁大眼睛看着父亲,生怕父亲不相信。
  “相信!相信!”父亲高兴地说:“好女儿,你真聪明,六岁就有这么好的乐感,只要努力,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大音乐家!”
  小文姬认真地说:“古书上说,季扎听琴,能够判断出国家的兴亡;师旷听琴能够断定楚国就要打仗。我一定要像他们那样,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蔡邕一生熟读各种典籍,自然知道:女儿所说的季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因封于延陵,故又称延陵季子。寿梦想传位给他,辞谢不受。后历聘于鲁、齐、郑、卫、晋等国,以闻见广博著称。他听周乐,每听一曲,就能从歌曲中得知其国的盛衰。而师旷,字子野,是春秋时晋国的乐师。生而目盲,善辨声乐。他能通过聆听某国的乐曲,判断出其是否要打仗,且知此仗的胜败。听了女儿的这番话,他感到异常兴奋,充满了自豪感。
  从此,蔡邕便更加精心地培养文姬;而小文姬也更加勤奋学习,刻苦练琴。几年后,她不仅成为了一名七弦琴高手,而且成为了一名博学多才的才女,远近闻名。
  虽然,后来蔡文姬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幼年时即随父亲四处逃难;16岁时嫁给河东人卫钟道,丈夫又不幸早逝,不得不返回母家寡居;不久,父亲又被王允杀害;董卓专权时,天下大乱,她被乱军所掠,并辗转流落到南匈奴(故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被迫与左贤王成亲,在荒漠的北方生活了十二个春秋,生育了两个儿女,饱受风霜之苦;直到魏王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她赎了回来。但是蔡文姬回归汉朝后,凭藉着她卓越的才华和惊人的记忆力,将父亲蔡邕一生宏富著述中的一部分--四百余篇文字默写出来,得以流传后世,为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做了独特的贡献。

蔡文姬:六岁才女辨琴弦
目录

  •  / 方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