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最主要的是阅读教学,而目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低效、高耗的问题。阅读教学质量不高仍是语文教学的顽症。同时,随着高考命题的改革,阅读能力的考查在试卷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着阅读速度慢,看不懂文章,划分不出文章层次,概括不出文章中心和写作特点等问题。因此,不管是为了迎接高考的现实需要,还是立足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长远考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使学生爱读、会读,以读促写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是非常必要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通过脑力劳动所获得的知识,能在记忆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一种在以后实践中更完美地应用这种知识的志向。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通过一定数量的有效阅读训练,让学生掌握阅读作品的规律和方法。”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文是写作和阅读教学的共同观照物。对于如何鉴赏作品、写好文章,无疑,教材是个很好的例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句话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笔者据其意,将自己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称为“加减运算法”。
一.加加看
好书不厌百遍读,好的作品总是经得起推敲,经得起仔细玩味的。教师要通过“加法”来引导学生领会作品构思的精妙之处。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小说生动描写了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她向往舒适豪华的生活,结果却从虚幻的云端重重地摔落到无情的现实中,她为此付出了十年的韶华。小说以项链为线索,经过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项链等一系列矛盾冲突的发展,最后才点出真相(项链是假的)。
有人说,作者在小说结尾时才说项链是假的,这是欺骗读者,是卖弄技巧。其实这个问题在前文有多次交代,如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答应的爽快和心不在焉;赔项链时,找到那家珠宝店老板,老板查了账簿后说的“太太,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等。
这样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恰是这篇小说构思的巧妙之处。为让学生领悟到这种构思的好处,我试着让他们设想在前面铺垫的任何一处明确告诉读者:项链是假的。然后,比较效果。试过之后,学生都觉得:这样一改之后,小说平淡如水,没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
而在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时,我也曾以本文为例。本文结尾,佛来思节夫人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在全文的高潮之处,小说戛然而止。如果给它续个结尾会怎样呢?事实证明,无论续写的结尾有多高明,加在原文的后面都是狗尾续貂。原因何在呢?我引导学生探究《我的叔叔于勒》及《孔乙己》等小说的结尾艺术,发现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告诉学生,这就是艺术作品中的“留白艺术”。学生虽不一定完全掌握何谓“留白艺术”,但我相信,通过这一“加”,学生至少会明白,写文章要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以上“加法”是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将“加法”阅读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因为很多文学作品,含蓄细腻,它的好处非得细心体味才能感觉得到;而有些作品,又是言简意丰,有如风干的茶叶,它的香味必得经过水的浸泡才能弥漫。学生在读作品时,就要善于泡茶,品茶。方法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善于展开联想、想像,培养阅读创新能力。尤其在阅读诗歌作品时,边朗读边在脑中想象诗歌描画的图景,能化抽象为形象,再现出一个更为丰富的艺术境界,将自己不由自主地融入到作品的境界中,在感染、共鸣、激动中不能自已。
其二,老师也要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为其进行加法阅读提供条件。在讲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又印发了李清照的其它诗词二十首及相关生平资料,要求全体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在充分了解作者的基础上,按诗词的三重魅力,领略李清照诗词的诗意、诗情和诗境,感觉诗人的人格美,并形成自己的鉴赏心得,并在课堂进行了“解读李清照”的专题阅读会。学生兴致勃勃,佳作迭出。请看:李清照以其女性特有的感性,体验着自然界的花开花落,冬去春来,精彩的词篇便如家乡的百脉泉,翻涌而出;在“萧条庭院”,她独自“把酒黄昏后”,“酒意诗情”无人与共,“万千心事难寄”,也只有通过写词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了。《点绛唇》《蝶恋花》《醉花阴》等词大多缠绵悱恻,自然流露刻骨铭心的情感。其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黄花与“我”相通,互望互怜,词人消瘦的身形犹在眼前,凄冷的心灵让人心生怜惜,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啊。
这一“加”,加出了情感,加出了灵致,加出了阅读的兴味和方法。只要给学生以方法,以“加法”的材料,学生常会还你以惊奇。
二.减减看
对于一些篇幅很长的作品,教学时则需要用“减法”,删繁就简,方能抓住中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很长,我在教学时就采用了“减法”。在教学中,我只选取人物出场顺序来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实施长文短教,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作者写林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安排贾母最先出场?
引导探究:A贾母的地位。B“挽”“搂”两个动词的运用效果。通过黛玉眼观、心感利于初到贾府的她观察他人的表现。
2.凤姐在贾府非等闲人物,她为什么不和贾母一同出场?她是怎么出场的?
引导鉴赏:凤姐深得贾母疼爱和器重,写她出场时是“丹唇未启笑先闻”,先声夺人,众星捧月,突出了她的地位和阿谀奉承之技巧。
3.为什么写宝玉出场先虚后实?
引导总结:先闻后见,先虚后实,虚实相承,利于表现其叛逆性格。
通过黛玉之眼写众人出场,再由众人之眼写黛玉,突出了黛玉的形象。这几个问题,步步围绕人物出场,让学生从对人物出场的研究中洞悉人物性格,这正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减”,能减出精华,减出精练。
明人叶昼评点《水浒传》说“其妙处都在人情物理上”。因此在讲授《智取生辰纳》时,我只提了一个问题:杨志为什么丢了生辰纲?学生围绕这个问题,作了热烈的讨论。整堂课不枝不蔓,目标集中,紧扣课文全面、深入地赏析其中的“人情物理”,这样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鉴赏能力不无裨益。
以上的“减法”是从教师教学角度来说的,实际上就是抓主干,去枝叶的方法。减法教学不仅有利于抓重点难点,对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也有帮助。
另有一些浓墨重彩、泼墨如画的作品,则可用“减”的思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换置体会,从而更准确地理解繁笔的好处。
《荷花淀》一文主要由三个故事构成,如删掉文章描写白洋淀和水生嫂编席的二、三自然段和女人们学会射击参加战斗的结尾,应该说小说仍然是比较完整的。但删减这些内容后,水生嫂怎样由一个农家妇女成长为抗日战士的过程就不完整了,当然也就不足以反映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的情况,难以展现抗日必胜的前景,同时也削弱了人民因热爱家乡而奋起抗击日寇的思想内容,也把原文“诗化的硝烟”这一特点减没了。教师可以通过假设法,让学生体会减与不减的区别,从而明白,这样一“减”,“走了神韵”,显得“平淡、单薄”。同样,在《社戏》中,“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一段看来不胜“啰嗦”,却将那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改为“等了好久,叫天还没来”,原文的韵味就都没了。
在教学中,通过加减法的修改、假设、比较等,能使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作者组材及剪裁的用意,对学生自己的写作也是大有益处的。
阅读教学上的加减法,只是对不同文章的不同处理,其本质都是为教会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艺术及表现技巧进行欣赏借鉴。长期训练学生,使其习惯以加减的方法来鉴赏作品,学生的阅读能力必会提高。
总之,对语文教材进行“加减”运算,不仅可以使学生从理性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其品味到作者独运的匠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读进教材,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材,使其更从容地遨游于语文世界。
彭召军,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