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性教育”通常也被说成“个性化教育”或“人本教育”。教育者需根据社会或未来的发展趋势对被教育对象的性格特性与自身价值倾向量身定制一套系统的教育目标与管理方案,以促进被教育对象的观念、心态、创造力、知识技能等都得到优质发展。
“适性教育”主张个性与创造性协调发展,教学方法主张以学生为本。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应用于中学语文教育中,教育者要分析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条件、影响等等,以至于能够更好的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的实施,切实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适性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外在条件
“适性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向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个性化培养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推进社会的创新等等。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和合作、个性和情感的教育。如今,几乎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院校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由于学生最初在不同的教学机构接受教育,基础学力、学习氛围、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千差万别,于是各学校开始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与个性和情感的教育。在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强调“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学校创建了新的教学理念,即“适性教育”。学校大力深化改革,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一方面,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基本思想,在教学上,以学生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另一方面,以“个别化教育、多元化发展”为办学理念,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环境、考试制度等都加以改善。在管理上,以教师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本,具有个性化教育思想教师的教学风格能够为学生引导至良好的发展个性的环境。
二.“适性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语文教学对于中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工具,更是积累与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适性教育”下的语文教学不再是“应试教育”那种机械模式,它更加能够体现出语文教师责任的重大,使命的神圣。
首先,“适性教育”注重培养完整的人。语文科目的教学,不仅仅只向学生传授书本里的知识内容,也要尽力实现学生在心智、理智、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其次,“适性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认可并尊重各学生的差异性,要细微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生活中的那个“他”,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个人经验可以令其在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再次,运用“适性教育”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创建和谐的学习气氛来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优质的课堂教学环境能够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这就要求教育者需要与学生培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同时要格外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培养。
最后,“适性教育”强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以情为基础开发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各自发展的潜能,也都有其发展潜能的内在动力,而情感可以作为精神发展的核心,因此,教师应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适性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确立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是以同一水平的固定不变的教育目标去要求所有学生,这样很容易导致不同理解力或者不同领悟力的学生不能同时接受,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失去了预期的导向与激励作用。“适性教育”则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意识到其与教师相统一的学习目标,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追求并实现适合于自己的目标。
另外,“适性教育”要求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以促使学生的性格、情感、心态、意志等相协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适性教育观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学模式要从教师为主体逐步向学生为主体实现转移,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领悟能力、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需要与发展是“适性教育”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
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抓住“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原因”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位皇帝的昏庸和社会的丑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既发展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并与师生之间纵向交流相互交织,构成立体型信息传递。讨论课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2、关注学生兴趣爱好,改革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
语文教学不能单纯的只讲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必须重新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说,新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需要及学生个体的基础差异性来设计,适当淡化内容教学,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其中,可接受性是重中之重。我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虽然带的都是中学生,但学生在我的眼中都是小孩子,都还是贪玩的,如果把他们的“玩”能够通过一种媒介转化为“学”,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那个媒介就是他们的兴趣。因为我老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比较关注,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总会见识到各种新花样。讲鲁迅的《风筝》一课时,我带来一只亲手做好的蝴蝶风筝,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下还教学生们一起动手制作。《音乐巨人贝多芬》那一课,更是满足了那些爱好音乐的学生,我带着学生共同欣赏了贝多芬的著名作品。喜爱表演的同学也在学习《孔乙己》那篇课文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表演天赋,分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同时也深刻领略了文章的内涵。过去传统的教育就好像是把老鹰、鱼和兔子集中在一起,让它们学习同一个本领———譬如在陆地上跳。这个本领兔子学起来很容易,但老鹰和鱼就显得能力不足或力不从心了。适性教育注重挖掘每个人的不同资质,给予不同方式的培养,以促使他们在最优势的领域取得成功。这样一来,老鹰就更能够展现出它在空中飞翔的能力,鱼儿也可以显露出它遨游江湖的天赋……人尽其材,物尽其用,最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个体的优势。
尊重学生体现了适性教育的道德性。适性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含义是丰富的。尊重学生,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内在尊严, 意味着师生的人格平等,意味着无限地相信学生,意味着对儿童个人世界的尊重,意味着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因此,我们认为:不尊重学生的教育是扭曲的教育。
新颖的教学内容要搭配合理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师仍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动作用,以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根据学生个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让学生从本质上钟爱于语文这一科目,在日常生活能够自觉运用课本知识和学习内容,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学习同时,要本着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动力,可以对课本内容转化为亲身实践,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3.创建情感交融课堂环境,构建融洽师生关系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是实施适性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是师生情感相互融合和不断沟通的过程。具体的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用敞开彼此心理的方式进行教学。福建的一所中学在实行“适性”教育后,多数老师将重点放在课堂学习气氛。每当语文课一开始,会让两名同学表演才艺,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喜好选择:朗诵课文、背诵诗歌或是讲述原创的幽默故事等等,为课堂打造一个轻松的开端。在课堂中,能够给老师启发或灵感的学生,会得到老师的奖励,激励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布置作业时做到“量力而行”,多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以巩固知识为主;成绩优异的学生重在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教师要尽量使用关切的语气,使自己的言行能真正与学生融在一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与爱护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确立教育者的主体精神。只要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就能够产生真、善、美的教育成果。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创建师生共同发展的的教育体系。
如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我在朗读时注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热爱之情,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表现方法;提高朗读自由体新诗的能力。这样,他们自然而然把握了本诗的感情基调,也领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发挥评价体系科学导向作用
传统的教育考核基本上多是片面地追求分数,以此来衡量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正是“应试教育”的体现。学习成绩应与身心修养相结合,所以必须改革语文课程的考核体系,教师评价应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通过综合评价来真实反映学生的语文成绩状况,用客观及全面的评价标准来检验语文教学水平,进而不断合理且科学的提高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新式教学评价中受到启发,不断获取新的前进目标和动力。
结束语:
对“适性教育”这一改革来说,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最适宜的一个科目。学校教育要从基础抓起,以学生为本,不仅要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心态、思想、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个性化教育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它能够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新的观念,用新的思想武装头脑,以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由此看来,以人为本的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个性化的人才、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促使科技进步、弘扬中华文化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师教育模式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美)弗谷森、(美)拉尔.个性化学习设计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峰.教育就是个性品质培养.九州出版社,2009
叶萍,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