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可谓千头万绪,繁杂不堪。这就导致了语文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的尴尬与不堪。我认为,智慧语文,从教学目标层面而言,要化繁为简,“大繁”的目标, “简明”出之,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堂课,着眼于攻克一处,挖掘一处亮点,让学生品透悟透即可。现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按专题划分的。教师备课时,可以按照实际需要,设计教学目标。这一专题,重在“情感的体验”上,下一专题,重在“思维的训练”上,另一专题,重在“语言的品味”上……其余的零零散散的内容,都可简而化之,或一笔带过,或让学生自行解决。这样,有了简明的教学目标作为指导,每堂课下来,每一个专题结束,都能让学生对这一内容学有所得、学有所悟,而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老师教的含含糊糊,学生学得稀里糊涂。
大成若缺,简约教学内容。画家画花,独绘一枝,意在留些天地,让欣赏者自去遐想;音乐家演奏,抑扬顿挫,有时“无声胜有声”,任听众自去体味……这就是所谓的“留白”艺术。其实课堂教学也应该做大量的留白工作。但是,纵观现今的语文课堂,尤其是语文公开课课堂,我们的教师勤勤恳恳的编写思维缜密的多媒体教案,把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甚至每一个细节都精心设计好,可谓环环相扣,滴水不漏。这类貌似完整、完美的课堂,却往往忽略了我们的教学对象——活生生的有灵动思想的学生,忽视了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原生态”精神,与课堂上许多稍纵即逝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失之交臂,着实令人惋惜。其实,我们的教学不应该片面追求完美无缺,要学会运用“留白”艺术,简约教学内容,该取则取,该舍则断然而舍。给学生留下缺口和窗口,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和创新的机会。
大巧若拙,简化教学手段。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四个一”: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势单调,学生易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本着大巧若拙的原则,简化教学手段,“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陶行知)。不要让课堂成为所谓的“时髦”,试图以“旁门左道”来掩饰自己的肤浅和浮躁,以花架子哗众取宠。殊不知,“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张志公)。课堂教学还是要提倡以最“语文”的教学手段来组织课堂,要以读写听说为主。读,要“以意递志”,设身处地,激昂处给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写,要“我手写我心”,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燃烧和释放,或者说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听,要“宁静致远”,用心灵去感受、思考、理解;说,要“说出个所以然”,要简洁、清晰、声情并茂。而多媒体只不过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已,切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大言归真,简介教学讲评。时下的商品,外包装越来越追求唯美、华丽,大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趋势;而时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教学,也越来越崇尚课堂的华美包装,花样纷繁;而作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具有指导和促进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的教学评价,竟然也对此类唯美浮夸的课堂教学模式乐此不疲,叫好声不绝于耳。这种唯美浮夸的评课,既不利于开课老师业务水平的提升,也对辛苦赶来听课的老师缺乏指导性的建议,更不利于新课程的推进。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应过于注重一些花哨的外在,而应大言归真,简洁评价机制,回归本真评价。简单平实的课堂,可能会缺少完整性和可观赏性,但其原生态的魅力却丝毫不亚于所谓的演练又演练了的精确完美的课堂。这类原生态的课,经过大家心灵过滤的本真评价,久而久之,定能促进教学思维深刻化、教学行为个性化,给众多的教育者带来很大的启迪。摒弃唯美浮夸的教学评价,寻回自然本真的课堂教学天地,真正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探究合作的空间,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智慧,也许这才是简洁教学评价的意义所在。
智慧语文,大道至简。简明教学目标,简约教学内容,简化教学手段,简洁教学评价,这样才能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王云飞,教师,现居浙江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