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思维”写作训练是一种可贯穿中学作文教学的训练方法。它既可以在低年级由句而段,而致篇章,进行逐级式的基础训练;也可做为一个训练单元,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就一定的文体或主题,进行组合式的综合训练。
笔者结合高三作文训练的实际需要,将形而上的理论转化为了一个形而下的单元教学训练方案。
一.训练内容的选择
在“思维为经,语言为纬”的理论框架中,写作思维训练的内容(思维操作模型)是一个以马正平教授的“写作生长论”为理论源泉和依据的,丰富而完整的体系。“写作生长论”的理论告诉我们,“因果思维”和“相似思维”正是这种具有基础性和代表性的思维操作模型。
此外,在语言训练的角度,作为新模式研究中的理论探索部分,以“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为标志的,体现着“写作生长论”基本原理的“三个一”的训练过程,也需要在实践研究中予以落实和检验。
因此,以两种思维方法:因果思维、相似思维。和三种训练形式,相互接续的三个训练阶段:写一句话的训练、写一段话的训练、写一篇文的训练,为训练内容。
这两种方法与三个阶段的关系是:在三个训练阶段中,学生完成训练任务的过程,即是两种思维方法反复实践和训练的过程。
二.训练步骤和方法
作为单元教学训练方案,我们希望它在具有一定系统性的同时,能够简便灵活,便于拆解和组合。因此我们将上述内容统合编辑为7个内容单元,共20课时的教学方案。
第一讲:写作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果思维及立意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因果思维的操作方法;学会通过因果思维获取文章立意。讲解、训练各一课时。
第二讲:写作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二——相似思维及立意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相似思维的操作方法;学会通过相似思维获取文章立意。讲解、训练各一课时。
第三讲:文章的萌芽——审题与立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因果思维和相似思维,将题目或材料转变为能用一句话陈述的文章主题。讲解一课时,训练二课时。
第四讲:文章的蓝图——如何组织并列和对比结构的段落。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因果思维和相似思维,将主题扩展为并列或对比结构的语段。讲解一课时,训练二课时。
第五讲:文章的蓝图——如何组织递进和逻辑三段论结构的段落。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因果思维和相似思维,将主题扩展为递进或逻辑三段论结构的语段。讲解一课时,训练二课时。
第六讲:文章的完善——如何扩段成篇。以议论文为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因果思维和相似思维,将前面训练中拟写的语段,扩展成完整的文章。讲解一课时,训练二课时。
第七讲:综合训练与测试。以议论文为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因果思维和相似思维,完整地通过“三个一”的训练过程完成作文,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测试。讲解一课时,测试二课时。
在上述七讲中,第一、第二讲是对两种基本思维方法的讲解和训练,即“2”;第三讲至第六讲,用于落实“三个一”训练中的各个训练环节,即“3”。前两讲中,在进行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时,已经开始了“一句话”的训练,而在后面的各讲中,则始终以两种基本的思维方法为完成任务的途径,这就实现了各讲既有侧重,又相互联系,以相对简约精炼的方式,构成了基本完整的训练体系,这一目标。
七讲的教学环节、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活动如下:
1、例文示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体现了“某种思维操作模型”使用规律的文章,分析使用“某种思维操作模型”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样本和范例。学生阅读文章,借助教师的分析与讲解,理解例文是如何使用“某种思维操作模型”进行写作的。在头脑中建构使用“某种思维操作模型”的样本。
2、思维方法讲析。教师对从例文中抽取出来的“某种思维操作模型”的使用方法和要求进行必要的讲解,强调要注意的问题。必要时可提供正面和反面的样例。学生理解、领会“某种思维操作模型”的使用方法和要求。
3、思维操作示范。教师运用训练题目,进行完整的思维操作过程和方法的演示,为学生提供思维模仿的范例。与学生配合,利用学生进行思维操作的思维成果,在组织结构或扩展篇章等关键环节进行思维操作过程和方法的演示。帮助学生整理、总结思路。学生学习、理解,模仿、运用。进行基本的思维操作,提供用于进一步加工的思维成果。学习、模仿教师进一步进行思维操作的方法。
4、思维操作演练。教师行为:①提供情景刺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②明确训练要求,强调思维操作模型的运用方法。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性讲解。④明确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组织和管理。⑤对学生的活动过程中的困难给予帮助。学生行为:①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思维模型的操作,呈现思维成果。获得实际操作思维模型的经验。②头脑风暴:小组或班级集中呈现思维成果,形成竞赛局面,达到激发、启示思维的效果。③交流讨论:小组或班级成员间交流思维成果,讲述思维操作方法,提供反馈意见,修正。④复合运用以上方式。
三.教学注意事项及课堂结构示例
下面以“第四讲:文章的蓝图——如何组织并列和对比结构的段落”为例,对训练方案进行示例说明。
1、例文示范。
比较阅读张保振的文章《和谐如山景》和07年广东高考范文《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提问:①范文是什么结构;②这种文章结构是运用了哪种思维方法组织起来的?
明确:①并列结构;范文的并列结构是运用相似思维来组织的。②并列结构;范文的并列结构是运用因果思维中的措施分析组织的。
2、思维方法讲析。
教师对范文的结构及运用的思维方法进行剖析,然后进一步举例强化。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对主题进行因果分析和相似分析,可以将主题扩展为并列或对比的文章结构。
学生理解、领会运用因果思维和相似思维组织文章并列和对比结构的思维方法。
3、思维操作示范。
教师分别演示运用因果思维和相似思维对主题进行扩展,形成文章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列举、筛选、整理)。注意随时将内在的思维活动过程外化为语言讲解展示给学生。例如:主题为“人生需要储藏”时,可通过原因分析,即思考“为什么”,来将主题扩展为一个并列结构的语段:人生要想变得厚重,有价值,是需要一点积累和储藏的。那些看似平淡无奇,普普通通的情感需要储藏:亲情、友情……是它们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成为情感丰富的人;那些珍贵的,不可多得的情感需要储藏:爱情,是它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甜蜜、人生的真谛;此外,学识更是我们扩展人生领域时,不可缺少的武器,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储藏。人生,就是要储藏那些最宝贵的、最精致的财富,储藏一切至真、至善、至美。①以“勇气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为主题,要求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谈谈“为什么”(列举原因,进行因果分析)②引导学生对列举出来的原因进行鉴别、筛选,剔除那些偶然的、表面的、联系不紧的内容。③引导学生对筛选后的结果进行整理,并将其组织成一个并列或对比结构的语段。
学生学习、理解教师所讲授的思维方法;模仿、运用思维方法与教师进行同步练习,并对照教师的示范,检查自己练习的结果。①对主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列举出分析结果。②思考并筛选同学们共同列举出的原因。③通过整理筛选结果,组织一个并列或对比结构的语段。
4、思维操作演练。
教师提供需要扩展的主题“拒绝浮躁”,联系社会现实,激发学生写作举动,激活写作思维。要求学生运用因果思维和相似思维,按照并列和对比结构,尽己所能组织多个语段。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并点拨提升学生的思维。提供符合练习要求的12个语段作为答案示例。提供进一步深入练习的作业和要求。
学生在课上和课后,运用恰当的活动方式,完成练习。向教师提出问题。对照教师的示例,检查自己的语段。
曹阳,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