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5期 ID: 139765

[ 杨裕华 文选 ]   

学生随笔写作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 杨裕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从课标和叶老的话不难看出生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素材,并能及时有感而发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帮助学生寻找随笔的材料,在观察中搜集一手资料
   由于随笔是随性之笔,题材广泛,对于一些生活经历丰富,习作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是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的,比如旅游见闻、生活所思等等。但是对于一些积累比较少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圈子很小,很少有外出的机会,再加上他们本人不善于思考总结,所以让他们写随笔,他们往往感觉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的办法是提供一些渠道,让他们从中寻找能够入文的材料。比如,学了《莫泊桑拜师》后我让孩子们利用上学放学的机会观察路上的见闻。
   因为是新修好的中心路,所以走的人很多,才半个小时的时间内已经有七八辆车子飞驰而过。我看见的第一辆车子是三轮摩托车,车厢里堆满了大米、黄豆和花生。这辆车子行驶得很慢,一边开,一边通过扩音器喊着“调换大米啦!谁家有黄豆和长生果哦?”喊话的是一个中年男子,黑黝黝的面孔,眼睛很大很亮,脸上一直露着一种亲切的笑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辆白色的帕萨特,这种轿车在我们农村很少见,开车的是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小伙子,只见他戴着墨镜,嘴里还叼着一根香烟,手随意地搭在方向盘上,车速极快,车里的喇叭声音很大,好像是一种很喧闹的摇滚乐。
   从这篇随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孩子对于观察的一种热情,他对于路过他家门口的车子都进行了仔细地观察,两种不同类型的车子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个兑换大米的汉子,很显然是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意人,所以面色黝黑,但是这样的人往往又是很精明的,从眼睛大而亮,一张堆满笑意的脸以及不断的吆喝声可以看出这个人很会兜生意。
   二.开设有意思的随笔交流课,在分享中体味习作的乐趣
   如何增强随笔应有的效果,让学生逐渐喜爱随笔,主动去撰写随笔呢?我以为开设一堂有意思的随笔交流课很有必要,恰如其分的作后讲评也是一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途径。讲评课上老师把有新意的随笔读一读,精彩独到的地方评一评,含意深刻的内容点一点,通过读、评、点的分析,放大学生表达上的妙处,让学生充分享受自己习作的成功之处。除了教师讲评,有的时候还可以充分发挥伙伴的评价作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评价,生生评价是基于同龄人的认识基础,对于写作者的选材和立意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每周二下午的第二节课是我和学生约定好的随笔交流课,一到交流时间,每组前后六人会自动结成一个随笔交流分享小组,他们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名称,比如“阳光灿烂”“动力火车”“快乐三组”等等,课上,小组成员交换阅读,选出本周内的最佳作品一篇,被选中者上台朗读,其余同学担任大众评委,负责打分。评分标准是满分10分,朗读7分,内容3分。要求朗读者声音响亮,感情充沛,内容真实,语言流畅。大众评委酌情扣分,但必须阐明得分和失分原因。根据大众评委赋分,评出前三名进行适当奖励。一学期有四次进入前三名,则被封为“班级写作达人”。每次的随笔交流会总是我们班最热闹的时候,随笔交流课上,六个小组的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展示的展示,评价的评价,场面非常热烈。
   从学生的评点中,我充分感受到了生生评点的重要性,作为同龄人之间的点评,孩子们的眼光可能要比成人更加独到一点,在他们的眼里,儿童化是一个基本准则,只有儿童化的语言才能够吸引儿童。当然,孩子的评点也是需要老师去引领,平时多注重在语言文字、结构上多加训练,孩子们才会更加有的放矢地学会点评。
   随笔交流课带给班上学生的进步是令人欣喜的。很多学生都在不断地记录、不断地评点过程中收获了写作的甘甜。班上有近一半的学生习作发表于省市级刊物或者在各级各类的征文评比中获得奖项。
   为了能让班上一小部分有习作热情但习作水平不高的学生也能品尝到随笔带给他们的甜头,我特意安排专人每天写一则“友情提示”,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有校园新闻也有国内外大事,没有内容写的学生可以就“友情提示”上提醒的内容作为随笔的内容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片云彩,给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无比。随笔写作让每一片云彩都更加美丽。
  
   杨裕华,教师,现居江苏海门。

学生随笔写作的策略与实践研究